第03版:高等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3月15日 星期
解读千年治水密码
浙水院有支“申遗智囊团”


□本报通讯员 裴新平

前不久,国际灌排委员会宣布了新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金华市婺城区白沙溪三十六堰位列其中。自此,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达到23项。

金华市政府在此后举办的新闻发布上,特别提到“非常感谢刘学应教授团队的付出”。

刘学应是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教授。他与团队在两年前与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工作结缘,并越来越有影响力。

2019年,在金华市婺城区水务局工作的浙水院2003届校友江勤学在一次灌溉工程遗产交流学术会议上,无意中看到一位参会人员戴着母校的校徽,交流后得知佩戴校徽的正是母校教师刘学应。

素不相识的两人天南海北地聊了许多,其中关于金华婺城白沙溪三十六堰的一些零星信息引起了刘学应的注意。凭借着在工程领域深耕30余年的丰富经验和专业敏感,他认为白沙溪三十六堰有着巨大的申遗潜力和价值。

从北京回来后,刘学应第一时间召集团队成员进行多番研讨,希望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和团队合力,助金华婺城申遗一臂之力。

国际灌排委给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设置了“灌溉农业发展的里程碑或转折点”“在多方面领先于其时代”“具有文化传统或文明的烙印”等一系列基本条件,缺一不可。白沙溪三十六堰的综合价值亟需专业团队深入发掘、系统研究、整理提炼。刘学应团队的想法与金华婺城有关方面一拍即合,白沙溪三十六堰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很快正式提上日程。

如何让拥有1900多年历史的白沙溪三十六堰的价值被世人更好地认识?团队和当地紧密合作,根据工程现状、申遗指标等制订详细工作方案。大家根据专业所长进行分工协作:有的奔波在各大馆所查阅文献,有的三顾茅庐寻求古籍善本,有的“泡”在工程现场调研勘察,还有的跋山涉水进行田野调查……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团队前往金华多达50次。

在大家的努力下,多件深藏于浩瀚古籍中的珍贵史料重见天日,世人对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的全新认识也由此徐徐揭幕。“白沙溪三十六堰年代久远,民间调查多、文学作品多、传说故事多,但是从工程、科学和生态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梳理的却很少,这也是申遗面临的最大难题。”江勤学说。

“一开始我们也交了很多‘学费’,但越是深度参与越觉得团队所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刘学应说,“灌溉工程遗产是重要的历史、科技、文化见证,具有重大的科技、文化和景观价值,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基因,印证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足迹。白沙溪三十六堰就是一个典型。我们水院的老师应当义不容辞地助力地方做这件事。”

当时,有不少质疑的声音认为,白沙溪三十六堰与赫赫有名的都江堰相比,各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申遗很难。但刘学应团队相信自己的专业判断,只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交出了一份让金华婺城政府颇为信服的申遗报告初稿。去年1月,修改完善的报告亮相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内评选汇报会。

“白沙溪三十六堰虽距今1900多年,但保存完好;首堰与尾堰之间落差达168米,超过三峡大坝落差;堰坝选址科学,前后陆续建成共36座;是单一水系上的超级堰群;当前仍有21座古堰发挥作用,灌溉农田达27.8万亩……”汇报会上,慷慨陈词如雷贯耳,在座专家无一不对白沙溪三十六堰的巨大申遗价值进行了肯定。白沙溪三十六堰申遗顺利“出线”。首战告捷,为国际灌排委终审并正式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奠定了决定性基础。

经白沙溪三十六堰申遗一战,刘学应团队的专业能力、敬业精神引起业界关注。他们又多次奔赴江苏高邮、西藏日喀则为当地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献智献计献力。刘学应团队的成员都说,希望祖国有更多的工程能被发现,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