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职业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3月12日 星期

浙江高职院校连续两年 国赛获奖率第一的背后

图为金职院医学团队正在进行实践教学。
(本报通讯员 潘亚蒂 摄)

□本报记者 武怡晗 实习记者 赵沁雪

10天建成的火神山医院如何实现施工装配?货物错误摆放会造成货车侧翻吗?新学期,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了由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推出的“PC装配式建筑施工与管理”课程。作为2020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以下简称国赛)优秀作品,高职院校教师基于行业改革开发课程、潜心教学创新的探索,引起了不少业内人士的关注。

去年,代表我省出征的13支高职代表队从全国386个教学团队中脱颖而出,在国赛上取得6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和3项三等奖,这是我省连续两年所有参赛作品均获奖,获奖率位列全国第一,并连续3年荣获“最佳组织奖”。

赛事作为高职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传递出新时代教育改革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新要求。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我省高职院校作出了哪些积极探索?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和一线教师。

聚焦教师综合化发展

“赛事不仅考察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更考察教师的真实教学能力和情境创设能力。”省级选拔赛承办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潘菊素说,比赛倒逼教师“综合化”发展。更重要的是,比赛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推进“三教”改革、加强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推进课程建设与产业结合等方面提出迫切要求。

近年来,国赛赛事要求和赛制一直在变化,从接受教师“单兵作战”变为只允许教学团队参赛;从只讲1~2个课程片段,到需要教师准备多达16个课时的内容;从只考察信息化教学能力,拓展到全面考察综合教学能力。在国赛赛场上,选手不仅要现场说课,还要对随机抽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无学生展示,并针对专家提问进行现场答辩。

“现在应更加关注课堂教学原生态,重视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改进,避免竞赛活动与日常教学‘两张皮’。”省赛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施建祥说。不少参赛教师也表示,“表演式”和“排练”课堂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为提升我省参赛队伍水平,从2018年开始,省教育厅从省级层面组织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能力比赛,选拔参加全国比赛团队,并成立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发展中心,搭建起信息化技术推广平台,推进校际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中心和秘书处设在宁波城市职院。去年6月,依托平台召开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线上培训会,邀请教育部相关专家、一线教师和国赛获奖选手线上“开课”,吸引全省高职院校2800多名教师线上“听课”,收获12万余次线上点赞。

系统提升教学能力

陆妙燕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投资与理财专业教师,从教16年的她,首次和团队参加国赛就捧回了全国一等奖。“得益于学校‘致敬课堂’教学文化的浸润,与‘金院好课堂’教学技能竞赛的持续开展,教师们在教学技能方面的提升从未止步。”浙江金融职院党委委员、教务处处长孔德兰表示,这些年,通过教学能力交流平台建设和“青蓝工程”等,学校形成人人参与教学、争先打造“金课”的氛围,目前,“双师型”教师占比达90.21%。

对不少高职院校来说,专任教师多来自于非师范类高校或企业,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训练,教学基本功培训迫在眉睫。浙江同济科技职院教务处处长楼骏说,学校从专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教学能力三个维度,分新进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名师名家四个梯度,实施教师全员培养培训。

宁波城市职院教务处处长赵黎明表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要做系统性的规划,不能陷入只片面改进教学方法的误区。为此,学校构建起思想道德建设、教学资源、实践能力、评价改革等八方面的教师现代化教学能力工程。

“要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能力,高职必须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让教师在承担课程改革的任务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张雁平表示,学校探索分层分类、创新创业、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方式改革,深化赛教融合教学改革,引导教师进行“示范课堂”等课堂创新建设,并健全教学管理,完善教师发展分层分类培养体系。“职业教育要对接产业发展,推动教师在双创项目化的真实探索中提高教学能力。”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朱双华表示,专创融合的教学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沉浸感、获得感和成就感。

近年来,我省下放高校职称评聘权,不少学校将教师教学能力相关的业绩作为岗聘及职称评聘的重要砝码,形成了全校重视教学、全员提升能力的良好氛围。

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副处长林涛介绍,为提高教师培训质量,我省建设30余家全国级、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和机构,50家企业实践单位;“十三五”期间,选派1957名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参加“访问工程师”项目,遴选300名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以多途径多形式进行重点培养。根据统计,2020年,全省50所高职院校近2万名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达84%,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占三分之一。我省高职教师队伍数量稳步增长,整体结构不断优化。

用互联网思维重塑课堂

“疫情期间,急救课的线上教授模式让学生们‘带着家长上网课’,家长的热情比学生还要高。”自2010年开设线上课程以来,金职院护理专业副教授潘超君和团队上线多款线上精品课程,并入围全国首批精品资源在线课程。尝到信息化探索甜头的他们,不仅拓展在线双语护理等课程,还将虚拟仿真教学、游戏化场景等作为团队研究方向。

近年来,我省各高职院校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利用优质数字资源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但线上教学作为线下教学的补充、把线下课堂搬到“网上”等问题凸显,导致线上教学“高耗低能”,无法“物尽其用”。

去年疫情期间,宁波城市职院教师黄艾的网络课程被省内外多所院校选用。在她看来,线上教学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并推送每周的学习任务。要明确每节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后安排。要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反馈、督促,多途径督促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信息化技术不是炫技术,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和信息技术的辅助性的关系。”浙江金融职院国际商学院院长章安平建议,要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过程评价”分析,指导教师开展精准教学。浙江同济科技职院建筑工程学院教师马知瑶建议,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建设,要符合现行规范与标准,可以由校企共同开发,切忌脱离产业发展。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潘凤钗表示,信息化技术不能停留在技术和教学活动的简单叠加应用上,教师要用互联网思维重塑课程教学内容,重构课程教学结构,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加强学情调研分析,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以推动信息化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