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幼教集团第一幼儿园 陈根辉
幼儿园走廊里有座“握手桥”,幼儿们特别喜欢在这座桥上走一走,因为他们在这里能够交到好朋友。在“握手桥”上两个小伙伴分别站在桥两端,轮流说出赞美对方的一句话后向前跳一格,最终到达桥中心——“拉拉钩,我们都是好朋友”。游戏结束,孩子们也交到了新朋友。
但在这项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幼儿总和固定伙伴一起组成团队,如何帮助他们寻找更多新朋友,扩大交往圈,增加交往机会?于是幼儿园结合全园联动主题“拉拉钩,我们都是好朋友”,生成了“对班”项目活动,希望借此扩大幼儿交往圈,帮助他们结交新朋友。
一、“对班”项目活动的学习目标
“对班”是指同年龄段两个班级同时开展同一个主题活动,两个班级结对在一起,选择“快乐传递”的游戏,以集体、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其总体目标是让幼儿能乐意主动认识结交新朋友,关爱新朋友,学会赞美;在团队游戏中能积极应对挑战,遇到矛盾冲突时学会合作协商,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主动分享面对成功或失败的有效方法,学会正确的归因,并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快乐传递”游戏中,幼儿存在共同的游戏兴趣和目标,即可自主共同成立一个小组,这称为“对班”群。“对班”群有共同目标,每名幼儿明确合作程序,轮流合作,协同合作,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合作水平。在多人合作的情境下,幼儿通过商讨,进行言语和思想观点的碰撞和融合,促进理解和提升,相互接纳。幼儿交往是在真实的游戏和生活情境中建立起来的。大班幼儿的交往重点围绕合作、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换位思考等进行。因此,垫子传递的两人游戏、五人游戏都交给他们自主探索,并将体会感受进行记录、分享、表达。在游戏情境中,让他们说说喜欢这个朋友的原因,引导其发现同伴的优点。
二、“对班”项目活动促进大班同伴交往的实施策略
想要通过游戏使幼儿园小朋友找到伙伴,幼儿园先得营造氛围,驱动交友。比如两个班级幼儿之间可以互相交换名片,自我介绍,并通过游戏增进了解。再比如两个班一起开展户外活动,幼儿自主去寻找好朋友一起制作一份树叶标本。游戏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对他们产生干扰,他们必须要冷静下来,控制好情绪,保持镇定,然后分析问题解决办法。游戏的伙伴不是固定的,在习惯了和固定朋友一起玩游戏之后,如果出现了新的伙伴,为了与他们更好地相处,幼儿就要尽快适应新伙伴的交流方式。因为面对不同的人,需要采取不同的交往方式,这样才能保持和谐,否则就容易产生分歧和矛盾。
活动结束后,幼儿园要回顾总结,让幼儿画下思维导图,以便幼儿记住好方法,并运用到游戏当中去,使他们和同伴相处时更加顺利,增进感情。同时,教师还要设计评价记录表。游戏日志、评价记录表促进了幼儿自我认知与他人认知。“我的朋友日志”评价记录表贯穿整个活动过程,从结识朋友到游戏探索,幼儿都及时记录与反思,通过绘画、符号、文字的方式记录,表达分享自己的想法、运用思维导图记录游戏中的困难和解决方法,促进幼儿的自我表达表现。
再比如准备运动会,幼儿一起讨论运动会口号,讨论制作班牌,投票选择一个班牌,感受群力量。在分享会后,孩子们也会产生一系列的言语交流。在沟通过程中,自然会产生认同、评价、比较和思考。
三、“对班”活动的反思
朋友圈是儿童发展中的重要社会情境,幼儿在其中构建同伴文化,这包括互动交往过程中产生分享的一系列相对稳定的主题活动、日常活动等。
建立情感连接是促进幼儿交往的前提和基础。情感连接是第一步,幼儿向朋友介绍自己,于是需要制定名片相互交换,并贴在一张纸上,这样操作能让幼儿和新朋友在心理上有一个连接归属感;接着,在聊天、游戏过程中开始熟悉。这样的情感连接建立起来之后,我们就开始合作性的游戏探索。
在真实情境中解决交往的问题。我们将垫子传递的两人游戏及五人游戏、椅子传递的五人游戏都交给孩子自主探索。他们发现,原来每个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这样他们的团队意识也明显增强。幼儿会知道一个团队是有一个目标的,大家要为了这个目标去努力。所以,在合作探索游戏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指向目标的行为,如合作、协商、克服困难、团结等,这样的团队才可以成功。
大班幼儿注重好朋友的陪伴作用和情感功能,他们更侧重于从个性、社会性等内部特征来理解,这为他们日后的社会交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对班活动“快乐传递”中大班幼儿都对好朋友表现出情感信任,都愿与好朋友分享物质和秘密,他们更多地认为好朋友是“互相分享和帮助”“友爱和亲密”的人。
在“对班”项目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从以下几方面促进幼儿人际交往:第一,融于日常生活,深化幼儿对好朋友的理解认知;第二,提供游戏机会,为幼儿自主择友交往创造条件;第三,结合具体情境,教会幼儿交往的技巧和方法;第四,针对大班幼儿处理冲突方式的差异,成人应恰当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