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1年2月3日 星期

让新型教学空间建设成为区域教育改革的先行军


□衢州市柯城区教育局副局长 刘秀芬

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认为,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我亦认为,新型教学空间建设是未来学习中心的现代探索。

2020年,柯城区教育局投入专项建设资金1000万元,建成26个新型教学空间并投入使用,以新型教学空间建设成功牵引区域教育改革,改变师生教与学的样态,重构区域教育生态,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校长的理念更新是建设关键

食堂即食堂,寝室即寝室——校长们在校园建设中往往囿于各场馆的物用功能,而缺乏新型教学空间建设的思维。引导校长们理解、关注、审视、倡导学生在校园公共空间中发生非正式学习,是建设新型教学空间的思想基础。

校长们要具备“学习随时发生,校园内任何场域都应该建成教学空间”的理念,在学校特色办学提亮、特色课程提升、教学改革深化、师生发展需求等工作的顶层设计中关注新型教学空间。

随着城镇化加速,越来越多的学生到城区学校就读,农村学校自然小班化,有的班级只有六七名学生,教室内出现富余空间。我们借“互联网+义务教育”项目建设的时机,在所有农村小规模学校实施“全科教室”项目,将教室建设成教学、手工、阅读、养殖、游戏等多个互联互通的物理空间,将学段相关的书籍、教具、学具、器材从各专用场馆中挪出来,摆进“全科教室”的各个空间,将教室变成了一个可以开展多学科教学活动的“师生之家”,将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改变为共同成长的家人关系,将以往执行单一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提升为“一专多能”的全科教师和项目学习导师。“全科教室”改变了师生的教学方式,让这些教师对教育的职业核心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全科教室”还将区域教育的“痛点”变成了“亮点”,为解决城乡教育均衡提供了新方法、新手段。

二、教师的主体参与是建设核心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介入者、引领者、指导者,因此必须让他们成为新型教学空间的建设主体。只有依托于他们的教学理念、课程思想来建设,才可能成就具有生命力、可常态、可生长的教学空间。因此,在各个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教师课程实施活动的需要为中心,让负责使用的教师团队在项目启动时就成为主体,从空间布局到装修布置,从课程的目标设计、资源采集到课程实施活动的各种场景设计,再到最后的应用和评价,全程参与,充分尊重。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特长让各个教学空间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创新样态,也让自己的专业成长有了新的动力和新的方式。

三、项目化学习的实施是建设载体

新型教学空间的建设,绝不只是物理空间的打造与设施设备的添加,其本质内核是与教学空间相依相生、互通共融、共生共长的项目课程。如何让学生在教学空间中基于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自然生发学习,需要以项目课程来驱动;而项目化学习要依托教学空间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提供学习资源、学习情境与学习磁场,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联结多学科、立体化的跨界实践。以柯城区鹿鸣小学七里校区为例,整个校园就是一个大的“劳动”教学空间。我以《一个萝卜的故事》学习项目来介绍第一期空间建设。学生们在“一亩三分田”中进行不同土壤、不同品种的萝卜种植对比实验;在“温暖食光”中,学习如何熬煮萝卜汤、制作萝卜馅煎饼、烹饪萝卜丝八宝菜;在“全科教室”里,开展萝卜印章雕刻、拔萝卜音乐剧、萝卜百科搜集、手工萝卜宴等的实践;在“直播间”里,尝试给萝卜产品打广告、组织售卖会……这场“萝卜为王”的长周期项目学习,让教学空间实现了“从house到home,再到family”的内质演变,发生了真正的学习体验、能力提升与情感升华。

四、教学空间的互相联结是建设导向

朱永新教授在《未来学校》中说:未来的学习中心不再是孤岛,而是彼此连接的环岛。我们的新型教学空间建设也不能仅仅是一些点上应用,而应该是互通互联的空间群。

首先,校内的教学空间要从点变成群,能在校园内构建起支撑师生成长的互为关联的泛在学习环境。例如,新华小学有“创意、创型、创美、创造”空间群,下村校区有“三园一宅一林两分田”空间群,白云学校有数字教学空间群,鹿鸣小学有“筑梦空间”群,花园小学有“诗意花园”空间群等,这些新型教学空间群联结起越来越多的资源、课程、思想和心灵,也联结起了更多的教育希望和梦想。

其次,要能实现两所或多所学校之间的联结。早在2006年,柯城区就率先在全省破解城乡教育二元结构问题,探索出一条“一校两区”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路子,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批示。但2020年之前的“一校两区”模式,我们强调通过城区优质学校对农村学校的“托管”,实现城乡两个校区教育管理的一体化。而如今,借助新型教学空间的建设,我们让两个校区融合为一个互依共生的发展共同体,除了物理间隔,两个校区的师生在文化和心灵认知上不再有城乡、主辅之分,农村学校独有的教学空间特色和优势,反哺至城区学校。我们称这一模式为“两区一校”。以新华小学两校区的“光合森林”教学空间为例,借助物联网等技术,城里学生能够时刻感知美丽的农村校园,共同参与其独特的户外学习研究课程。两处不同物理空间的学生一起参与学习过程并分享学习成果,带领他们成长的是相同的教师组合,包括线下的和线上的,形成了“双师一班”的形式。

新型教学空间建设,是以虚实空间融合、线上线下互动、资源优势共享为特征的教育改革新样态,打破传统的课堂与教学概念,重构教室、操场等校内建筑与物理空间,重新界定学习共同体,活性配置学习资源,联动泛在学习、混合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指向学生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协作能力、知识的情境化与社会化应用能力的培育。相信新型教学空间建设将撬动教学变革,接壤未来课堂,成为区域教育改革的先行军。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