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教师周刊·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1年1月29日 星期

基于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学校课程建设


□杭州市夏衍小学 戴玉梅

基于地域文化来建设和丰富学校课程,全面而有个性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笔者学校课程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在这里,笔者主要从基本理念、系统框架、实现路径这3个维度来介绍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学校课程建设。

一、地域文化课程建设的文化依据

“种子文化”是夏衍小学师生的信念:每个学生和教师具有不同的成长背景、知识基础和发展愿景,就如一粒粒不同的种子;每一粒种子,都蕴含着持续发展的潜能和向上生长的力量;教育应该是农业式的培育,尊重个性,遵循内在规律,使种子获得个性的、自由的、充分的生长。某种意义上,“种子文化”有着地域性农耕文明的浓重色彩。夏衍小学创办于农村,学校所在的彭埠区域曾是杭州的“菜篮子”,种菜、养蚕等农耕经济高度繁荣,也孕育出了独特的农耕文明。

在城市化带来的变迁中,夏衍小学教育人对于超越历史的必要性深深认同并付诸实践。“从杭州的‘菜篮子基地’跨越为杭州湾的‘交通大枢纽’”,如今这里的学生不再日日夜夜呼吸着菜园泥土的芬芳,学生和家长都有着寻求“家园”的焦虑,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帮助学生们进行适当的心理建构,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时代的挑战。

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术、民俗活动和节庆礼仪等,都是丰富的课程资源。教育人的历史责任是,将地域文化的要素进行提炼并融入校本课程之中,将它们转变为育人的素材、资源和力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理解、认同和思考本土的文化身份,从而增强家国层面的文化认同。

二、地域文化课程建设的4个维度

基于地域文化的学校课程建设并不是全然地另起炉灶,而是与学校课程体系的变革融为一体。

1.在课程目标层面:通过开发与实施基于地域文化的课程,培养学生尊重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成果的意识,以及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以实现从农耕“情结”到农耕“情怀”的转变。如在“新菜篮子工坊”系列中,将课程目标确定为:开展以“菜篮子”为载体的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定的研究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以“菜篮子”为主要题材的艺术与审美活动,培养审美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传承以“菜篮子”为主要符号的家乡精神,增强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2.在课程内容层面:基于地域文化的学校课程不是在既有课程上的简单附加,而是从内容上进行渗透与融合,使课程内容在整体上更加丰富和充实,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迄今为止,学校已经形成三大主题内容领域——屋顶生态园、非遗文化、新菜篮子工坊。每一领域还包含若干子领域:屋顶生态园包含了“农事体验”“农史博览”和“微农创意”三个部分;非遗文化包括“钱塘江传说”“杭州话”“小作品、大世界”及“悦动生命”四个板块;新菜篮子工坊则由“科学馆”“美学馆”和“体验馆”三者组成。

3.在课程实施层面:注重多种学习方式的运用和多种学习场景的建构。

首先,将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作为课程实施层面最关键的要素来对待。目前,在该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着力于探索一些新的学习方式,像研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操作性学习等。如在屋顶生态园领域的学习中,学生尝试奇特品种种植、无土栽培、嫁接等,都是典型的研究型学习;如“杭州话”板块中的地方戏曲表演和戏剧创编,学生们在新菜篮子工坊“体验馆”中的体验式学习寻访“菜农精神”;如扎染、纱线画、根雕字、篆刻等手工艺术类的非遗文化项目,则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性活动实现深度学习。

其次,在课程实施上突破了单一的课堂场域,实现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空间拓展,使学生的学习与真实的生活情境相连接,学生的学科世界与生活世界有机地连接起来。

4.在课程评价层面:基本上采用表现性评价手段,如创编文学作品用方言表演地方戏曲、编印口袋书、制作和3D打印菜篮子、分享寻访“菜农精神”感悟等,力图围绕课程内容开发适当的具体的评价方式。

三、地域文化课程建设的3条路径

要把上述课程建设的4个维度落到实处,主要通过以下3条路径来实现。

1.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在基础性学科的教学中,融入蕴含地域文化的课程要素。如语文学科中,在语文阅读课上开展了“可爱的青菜”朗读活动。数学学科中,教师结合平面图形的教学,指导学生设计“通·彭埠”的“长作业”,通过丈量和计算区域面积,绘制彭埠平面图。科学学科的教学和屋顶生态园项目的一些环节紧密结合,如凤仙花的种植与观察。美术课上,植物的写生也从生态园的植物中就地取材,将常规的写生课搬到了屋顶,并以“我的家乡”作为绘画的主题。

2.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拓展性课程相整合。如在非遗文化领域的“钱塘江传说”板块,学生们以小队活动的形式去寻访当地老人,记录、整理寻访的过程与结果,将之编辑成文,改编成剧本加以表演;在新菜篮子工坊的“体验馆”板块,学生们调查、寻访“彭埠的桥”,了解、归纳桥在彭埠区块变迁中的实体形式变化,以及其中蕴含的彭埠区块在城市发展中地位与价值的变迁等。

3.注重课程文化资质建设。学校在校内不断建设“第三教育空间”:有展示地域文化要素的百年校史馆,让学生在百年校史中了解到地域文化发展的历史;有钱塘江传说馆,既作为课程建设的资源,也是课程建设的成果;有屋顶生态园基地,作为“菜篮子”的缩影,是彭埠农耕文明在新时期的一种存在形式。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