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基础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12月30日 星期

守住日常教学的“三不”底线


□许大成

日常教学中,尽管要求所有课堂都像示范课、公开课那样光鲜亮丽是不现实的,但日常课也有必须坚守的教学底线。譬如,在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所著的《静悄悄的革命》中,小林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在追求做好一年一次示范课的同时,自觉努力把日常课上得“有滋有味”。这里的“有滋有味”就是底线,它意味着日常课不能沦为没有营养的“平庸课”和“病态课”,而应成为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成长课”。在新课改背景下,一堂促进学生成长的日常课底线至少包括“三不”——

第一,素养不能无。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它的落实必须依托每天的日常课,否则,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教师首先要提升教学理念,自觉接受核心素养的召唤,把握学科本质,努力把知识教学提升到素养教学。

其次,教师要加强研读新课标,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所教课程与课程标准的匹配与吻合程度。唯有不断把“向核心素养靠拢”作为日常教学的底线,才能把国家和社会对学生成长的期待,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使命,转化为教学实践中的价值选择和行为自觉。

第二,学习不能浅。课堂以“学习”为本,学习则以“深度”为要。苏霍姆林斯基十分反对机械浅表的“记忆课堂”,把“用记忆替代思考,用背诵替代对事物本质的清晰理解”看成是课堂教学的“一大陋习”。为防止课堂沦为单纯的“记忆课堂”,我们需要把促进学生思考作为日常课的底线。然而,理念往往无法很好地落实到实践中。如何自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而教?笔者以为,教师要研究教育科学和脑科学的新成果,积极探索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科教学的新路径,创设直抵学生心灵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从呈现知识的表面“意思”转向探索知识的深层“意义”,从而让学生在体验、探究和反思的活动中实现深度学习。

第三,主导不能缺。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能把“自主学习的课堂”降格为学生“自己学习的课堂”,把自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作为日常课的底线。事实上,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智慧的提升、道德的进步乃至精神的升华,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既要主导有力,又要主导有方,自觉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导航者。教师们需要打开教学的新视界,让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学内容,不仅是“正确”的知识,更是需要践行的价值观,需要遵循的学科思想和思维方式。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