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汤松法
这几天,杭州市萧山区育苗学校的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围墙边、山脚下、花坛里、绿树下,凡是校园里可以种植的地方,都整理出了一垄垄菜地,种上了各式各样的应季蔬菜。在该校,参与劳动是每个学生必修的功课,他们不仅要知农事、干农活,还要认工具、学技能。
据了解,该校创办于2005年,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学校现有的600多名学生,来自全国13个省区市及近20个少数民族。面对复杂的生源,加上学生之间行为习惯、学习能力差异大,该校近年来以“三农四工”为育人载体,探索适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劳动教育,创设了适宜不同年段学生的课程活动。
该校的“三农”指向“知农时”“识农事”“干农活”,针对的是小学生。其中,一至三年级学生更多的是了解农事,而四至六年级学生则需要集体去干农活。至于劳动知识的习得,该校不同学科教师尽可能地把相关知识渗透于日常教学之中。如二十四节气、气候知识、种植业知识等,教师们会做到学科知识与农业知识的有机整合。
“这里是名副其实的‘育苗’学校。”每逢有人走进该校,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经过学生们的农事劳动,校园里一年四季都充满着“农味儿”。每到春分时节,该校组织学生代表去杭州科技博物馆参加种植活动,并带回瓜果蔬菜的种子,然后分发给每个班级,播种到各自的“承包地”里。平日里,学生们会到地里看看植物的长势,定时浇水、施肥、捉虫、除草等。除了“承包地”,该校在教学楼墙角边不能开垦之处也摆上了一排又一排的白色泡沫箱——“三农课程实践种植箱”,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自主认领这些箱子,种植并观察自己喜欢的植物。
该校还创设了“四工”载体,不断拓宽劳动教育的内容,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作为“植物工”在班级劳动园地里种植与管理蔬菜,学生们还要在学校里担任“清洁工”“搬运工”“家政工”。据该校教师介绍,“清洁工”指的是在班级或校园包干区打扫卫生,以及全员大扫除;“搬运工”的主要任务是帮助班级和学校搬运一些物品;“家政工”则是号召每一个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在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不久前,承担不同劳动任务的学生们自发地做了这样一件事,“搬运工”到食堂搬来了厨余垃圾,“清洁工”在清扫校园的过程中收集易腐垃圾,他们通过沤肥的办法自制有机肥,以满足各个班级种植的需要。在教师们看来,这样的劳动让学生们学到了“如何沤肥”,也让他们了解了处理易腐垃圾的有效方法,还让学生之间有了更多合作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