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基础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0年9月30日 星期

探一探东阳这所农村完小的“发展密码”


□本报通讯员 杜晓萍 赵小玲 吕丹阳

新学年,东阳市南市街道槐堂小学又迎来了一批新生,这些孩子几乎都来自本地。该校位于当地城郊接合部,偏居一隅,只有一幢教学楼和一个操场。近些年,这所不起眼的农村完小却留住了大部分本地生源,新生人数逐年递增。目前,该校共有30名教师、700余名学生。不少前来参观的同行评价说,这里有静心教学、潜心育人的教师,更有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学生。

缘何这所学校能够留住生源且广受好评?校长周君芳介绍,该校近年来从课题研究、教师培养、学生多元发展等方面着手,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密码”。

去年,该校的课题《指向审辨思维的小学变易教学研究》还获得了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这个课题就是深入培养学生的审辨思维能力,促进学习真正发生,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周君芳说。早在2013年,该校就开启了变易教学研究,教师团队结合学习内容定制相应的观察量表,课堂中实时监测,课后及时反思。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修改及完善后,教师们从雾里看花逐渐走向柳暗花明,将原本满堂灌的低效课堂转变为简化学习过程的高效课题。其间,参与研究的教师们结合各自执教的科目进行了子课题研究,课堂教学质量实实在在地得到了提升。

“学校的硬件设施暂时无法改变,想要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就得在教科研上下功夫。”学校教科室主任冯惠亮说,为了让全员教师都参与到教科研中来,该校要求教师们“人人在研修,个个有项目”,不仅定时间、定内容开展教研活动,而且规定每人每周至少阅读3篇教育教学论文,每学期至少阅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

据了解,槐堂小学的办学历史很久远,前身是创办于1911年的灵岳小学;但它又是一所很年轻的学校,教师平均年龄只有36岁,其中5年教龄内的教师有10人。“这是压力,更是优势。”在冯惠亮看来,年轻就是力量。对此,该校针对青年教师实施了“1+7”培养模式,即以“培养审辨式思维”为中心,抓好校本培训7项常规内容,包括每周一次教研课、每周一次教学例会、每周四夜学、每学期青年教师技能大比武等。其中,教师们把夜学“学”到了极致。夜学内容涉及课题方案设计、课程开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通过骨干教师讲座、青年教师读书沙龙等方式增加教师的学习兴趣,并邀请专家来授课,开拓教师眼界。

与教师们不断自我提升相伴的是,学生们的多元发展。这几年,该校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坚持“五育并举”。翻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长记录册》,该校从身体素质、道德品格、学力发展、艺术素养、劳动实践五个方面评价学生。在周君芳看来,这些并非纸上谈兵,而是遵循“低段了解、中段上手、高段掌握”的原则制订任务清单,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尝试多学科整合,一项活动往往融入多种育人元素。比如,今年儿童节,该校把传统游园会与劳动教育、体育相结合,举行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再如,每年一届的“陶文化周”融合了陶艺特色课程与书香校园建设等,学生们在编陶报、写陶文、诵陶诗的过程中学有所得。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