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师周刊·浙派教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0年9月25日 星期
或蹲地痛哭,或来了打娃……
面对“不靠谱”家长,教师如何不“悲剧”?


□余 色

最近有两则与家长相关的教育新闻很“火”,一则是悲伤的,另一则从“好笑”到“沉重”,意味复杂。

悲伤的故事开头很常见,一个在校参与打牌的男生被班主任叫家长到校配合教育。结尾很悲伤,在被家长当众打骂后,孩子选择了从楼上一跃而下。

“好笑”的那则同样是家长到学校后发生的故事,开头也颇为平常,开家长会。进展似乎也普通,班主任点名了一位“任务不完成”“电话也不接”的“失联”家长。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家长(七尺男儿)居然崩溃到号啕大哭,委屈到“喋喋不休”地倾诉自己的万般无奈。

敢说,这两个结尾都实属“剧情突变”,跑出了故事“发起人”班主任的预想轨道,更让人扼腕叹息,陷入深思。这是一个又一个希望家校能“完美”合作的班主任遇到“不靠谱”家长的“悲剧”。

没得甩锅,生了娃却没时间管娃,管娃的却暴力“虐”娃,前面这两位家长那是货真价实的不靠谱!

在“社畜”“996”甚至“715”等热词“横行”的今天,有些城市教师忽然发现,自己也开始面临农村教师一样的窘境——需面对“消失”的家长(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几乎是天天加班到凌晨”“开会没时间接电话呀”“我没时间盯着你们那啥东西(线上群里的各种任务)”……这样的“表白”,着实让一直以来被家长们“众星捧月”的城市教师不太习惯。

在家校共育的理念下,学生作业、活动等渐渐越来越要求家长的配合;在教师惩戒权不清晰的背景下,学生出状况找家长来解决……然而,家长不给力怎么办?

确实,有些家长从小不管孩子,却要求孩子习惯好、懂事,外带学习成绩还要好。从来不反省自己却严格要求孩子的家长,只会让亲子关系紧张,让孩子缺乏自信、安全感和上进的动力。要求孩子事事要好的家长,一般都要面子、好强,却不知道自己应该努力和努力的方向。好强的人,被“当众点名批评”或“身为问题学生家长被学校、单位周知”,上述两则新闻中的家长自尊心严重受损,当时的心情无疑都是“崩溃”的。

一位的发泄方式相对“健康”,是大哭并倾诉,相信他能得到班主任的一定理解,并能携手解决部分问题。而另一位的发泄方式很黑暗,坏情绪全部像核弹一样扔在了自己孩子的身上。面对学生“一跃而下”的结尾,不知道班主任有无冒出“还不如没有家长”的念头。

有一部叫《小花的味噌汤》的电影。小花的妈妈得了癌症,自知来日无多,却希望小花在未来没有她的日子里也可以好好吃饭,好好做饭。小花4岁生日时,妈妈送了她围裙和刀具,开始和小花约定由小花来负责每天家里的味噌汤。

4岁,只是刚刚上幼儿园中班的年纪。很多的孩子在幼儿园里确实也用塑料餐具做着这样那样的“美食”,在游戏中。而小花面对的是锋利的、真实的刀具和炙热的、真实的汤锅。在妈妈温柔的教导和温暖的鼓励下,小花不仅能烹煮美味的味噌汤,还渐渐掌握了许多生活的基本技能。

看这样的一部电影,我们教育人在感动的同时,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我们是不是一直在小看我们的学生。即便是6岁的一年级学生,也已经比4岁的小花大很多了。我们凭什么认定,他们一个个都不能自主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或者任务,而要求所有的家长都必须监督孩子来完成?如果有部分学生可以自主完成作业,为什么一定要家长监督甚至主导而让学生逐渐丧失自主意识和能力?而那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学生,不正是教师们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创新育人模式的天然“试验田”吗?

我们又是不是“高估”了我们的家长?确实,家庭教育是千差万别的。如果有部分学生家长没时间、不愿意或者不懂得监督、配合管理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尚不够的孩子,靠“点名批评家长”或“在家长上班时间叫到学校来”有用吗?

家校合作,一定是合作,而不是“校”高高在上,班主任动辄像对待学生那样(其实对待学生也应有更智慧的方法)批评和教育家长;学校有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一定是让家庭教育成为好的教育,而不是给家长布置本该不由家长完成的任务。

让不懂教育的家长懂得教育,让家庭教育成为好的教育,需要的是更智慧和更有爱心的教师。套用一名小学、初中阶段状况频出的高中生的话,“有事没事叫家长来的,一定是没本事的菜鸟老师;真正爱学生的老师,再调皮的学生都能感应到”。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