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教师周刊·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0年8月28日 星期

“共生式”主题审议,助推师幼真实发展
——以大班“动物世界”主题审议为例

□平湖市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包亚燕

平湖市新仓镇中心幼儿园 张 萍

在追求幼儿园课程适宜性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主题审议的方式对课程进行园本化处理。但因初审议基本上以一线教师为主,总会受到教师专业能力与水平的限制。因此,我们改为“共生式”教研模式,即采用二级审议,一线教师在组长带领下先进行初审议,然后由幼儿园课程领导小组成员及教研组长对初审议材料进行再审议,以此实现一线教师和课程领导小组在跟进式的审议中获得专业成长,最终促进儿童的真实生长与发展。接下来,我将以《幼儿园课程指导》大班下册“动物世界”主题审议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一、读透儿童,做好前审议——共生研判力

前审议是主题实施的前提,在对教材、幼儿以及课程资源的审议中,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儿童在课程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让课程更贴近儿童的兴趣需要、已有经验等,同时在思维碰撞中提升教师的研判力。

1.教材的解读和剖析:面广有深度

教材的解读可以从主题说明、主题内容出发,理清主题的价值、脉络、注意事项,从而较精准地把握主题的出发点在哪里,以及本主题需要让幼儿获得的关键经验。

“动物世界”涉及“消逝的恐龙”“多姿多彩的鱼”“动物的秘密”三个小主题。前审议时教师认为从远古消逝的动物到身边的动物再到当代动物,能让幼儿逐步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课程领导小组再审议时提出:该主题的脉络是由“点”切入,再由“面”深入,“点”对应的是多种动物的秘密,“面”是让幼儿表达表现,即培养幼儿关爱生命的情感。

2.经验的分析和把握:关照有温度

课程的前审议,还需把握好幼儿的原有经验、兴趣需求以及资源的分析和分配。组内教师发现幼儿对于恐龙的外形特征、食性有一定了解,但比较粗浅,他们渴望了解恐龙的牙齿、体重、繁殖等,认为应增加此类内容。课程领导小组做了以下补充:教师应尽量做好关于恐龙、鱼以及其他动物的一些知识储备,对主题行进中幼儿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充分预想,让主题审议真正做到起点是儿童。

3.主题的梳理和定位:层次有高度

有了对教材的解读,幼儿需求的把握,就可以对主题价值进行梳理和定位了。在审议过程中,年级组从认知、技能、情感方面制定了总目标,课程领导小组则提出需要对三个小主题目标进行全面分析,再制定本主题目标,同时也要关注到幼儿园的育人总目标在主题实施中的落地,并建议在此基础上可以将园本课程内容和省编课程相互融合。

二、顺应儿童,做好中审议——共生实践力

课程的实施是为幼儿的“学”服务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因此,中审议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教研、跟踪,指导教师把更多的聚焦点放在幼儿的兴趣、表现等上面,从而真正关注并顺应儿童,共生实践力。

1.内容的追踪和调整:思路有宽度

课程的中审议,教师始终要以发展的视角追踪课程,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把握活动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适时、即时地对原定计划进行修正和改变,使其朝着更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方向延伸。例如,课程领导小组老师针对资源缺乏的问题,建议在网上寻找恐龙化石挖掘的游戏材料,购买的材料投入区域后,极大丰富了幼儿的游戏情节,使主题实施更有效。

2.脉络的分析和追随:行进有厚度

教师事先预设的脉络,在实践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根据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等因素进行调整,使脉络的发展能追随幼儿。在这个过程中,课程领导小组的任务就是对教师重新设置的脉络进行再审议,分析其科学性和实效性,进而支持教师和幼儿的助推脉络推进。

3.策略的关注和完善:支持有力度

主题的中审议还需要课程领导小组协同全体教师通过实地观摩,观察和反思幼儿的学习在哪里,通过幼儿的表现对教师在主题中的相关支持策略进行研讨,促进主题实施的有效性。如主题环境再审议中,一个班级没有呈现主题中幼儿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课程领导小组建议:教师要通过资源的提供为幼儿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持,于是,班级里增添了《恐龙世界》视频、关于恐龙的系列绘本,并引导他们用表征的方式将找到的答案进行记录,最后将幼儿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呈现在主题墙上。

三、反观儿童,做好后审议——共生反思力

我们采用二级审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师的共长和幼儿更真实的发展,我们适时开展了后审议,通过一系列的梳理重新审视主题,既形成较为完善的主题资源包,更让我们看见了课程实施中因共同的反思实践而呈现出来的完善有效度、发展有速度、成长有亮度的态势。

1.主题课程的发展性审议:完善有效度

主题的后审议是为了及时发现主题实施中的亮点、问题及质疑的地方,由课程领导小组引领进行探讨反思,梳理出适合本园实际的资源包。后审议的内容包括方案、内容、实施和成效四方面,并设置了相关量表。在“动物王国”的后审议中将前期做过的记录、审议稿、视频、照片等材料进行收集并进行再次的智慧碰撞。例如,发现区域游戏中幼儿的个别化学习内容不够丰富,可以增设各种称重的工具,引发幼儿对恐龙体重的感知,提供各类书籍和图片引导幼儿对恐龙生活环境的调查等。

2.幼儿成长的多元性审议:发展有速度

幼儿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终极目标,在实施以幼儿为主体的后审议过程中,教师始终要以观察者的视角评价幼儿的发展,以引导者的身份支持幼儿成长。课程领导小组对成长档案中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审议可以检验幼儿在主题实施中的发展状况,获得幼儿发展比较翔实、科学的资料。主要通过解读式审议、故事分析式审议、反馈式审议等形式,让教师基本把握每一位幼儿在主题中的收获和再发展的可能。

3.教师发展的专业性审议:成长有亮度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第一人,实施以教师为主体的审议就是对教师在主题实施过程中的支持策略进行评价,主要是教师主体地位的发挥,通过内外部审议的结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采用论坛的方式,对课程的审议、实施和评价等方面进行介绍,展示自己在专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诸方面协调发展的情况,同时依靠同伴的力量进行诊断。

综上所述,“共生式”主题审议是一个持续跟进、优化课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线教师和课程领导小组的教师们不断对话,不断调试,对课程的预设从力求改编教材到注重解读、领悟教材,从关注课程文本到基于儿童,立足园本,与儿童经验发生更紧密的链接,力争在主题审议文本和儿童发展之间尽可能地找到平衡点。二级“共生式”主题审议,让课程走向更适宜更有生命力的同时,也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收获一份共同专业成长的愉悦和幸福,更重要的是,儿童的发展因此而更真实!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