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师周刊·教学研修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0年7月17日 星期

教师写论文心中要有“我”


□许大成

钱钟书先生著《管锥编》,引经据典,精深广奥。钱先生同窗好友吴组缃先生,却向钱先生撂了一句冰冷的话:“你的著作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自己。”

先别看吴先生的评判是否公允,但这一评判本身对我们一线教师应该有所启发。

很多一线教师在进行专业写作时,会将一篇文章写成“资料汇编”和“名言大全”,变成别人思想的“传声筒”。

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自我缺席”,没有写出自己的思想来。为此,笔者倡导的论文写作学的核心就是“无我不成文”,引导教师自觉追求“有我之境”,做有“精气神”的研究,写有“烟火气”的文章。

一、立足自己的实践

课堂可以为教师提供资源、挑战和机遇,也为论文写作提供了技巧、智慧和灵感。好的论文第一稿是写在自己与学生的精神相遇,在这之后的文本,不过是对第一稿的誊写、凝练和提升。

因此,笔者建议教师们,要“做”而论道,不要“坐”而论道。

一篇优秀的论文,首先要聚焦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真问题”,积极回应教育实践之“困”、理念落地之“惑”、探索创新之“难”;其次要探索“真解决”,真解决始于“破”,在批判中拉近问题,聚焦思维,让文章有的放矢;真解决成于“立”,通过思考分析,找到问题破解途径,让读者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可以说,一篇优秀的论文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实践方案。作者要让自己置身于课堂教学的“应然”与“实然”、“理想”与“现实”中,探索与行动、叹息与欣喜、纠结与挣扎,自觉做到立足真实践,聚焦真问题,探索真改进,实现真成长。

二、形成自己的思考

我思故我在。一篇优秀论文必成于思,必是教师愿想敢想、会想深想的产物。一线教师们要形成自己的思考,应坚持“三看三思”。

所谓“三看”,就是围绕真实问题,“读相关名著,看专家怎么想;读专业杂志,看同行怎么想;写教学反思,看自己怎么想”。

所谓“三思”就是“以思助思”“以问促思”“以行促思”。

“以思助思”是借助别人的思考来思考,不是简单地“照着说”,而是站在别人肩膀上“接着想”和“自己想”;“以问促思”是通过“课堂四问”(提问、追问、反问和引问)促进自己的持续思考;“以行促思”是把课堂当成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现场,“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因此,形成自己的思考,绝不是要教师躲进书斋做学问,而是常态化地在实践中思考,在改进中行动。

三、寻求自己的表达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认为,在众多理论中,“既具有一定抽象概括程度,同时又能用经验事实加以验证”的“中层理论”,对实践最具指导意义。教师在寻求自己的表达时,需要自觉构建自己基于经验又超越经验的“中层理论”。

具体说来,一要“讲好故事”。精心选择真实具体、鲜活生动的“课例”“题例”或“案例”,为自己的立论构筑一个概括有“根”、说理有“据”的坚实载体。要从自己体会的最深处入手,着力写出自己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性与现场感,表达自己在教育现场中实践之“新”、体验之“特”、感悟之“殊”。

二要“讲好道理”。叶澜教授说过,讲一百个一千个故事,都不能代替一个理论概括。因此,要善于概括和提炼出有价值的新观点,防止停留在感性层面,罗列事实,叙而不论。

三要“做好结合”。通过精选事例,赋予观点以支撑;通过提炼观点,赋予事例以灵魂,有理有例,理例融合,虚实相生,从而把“讲故事”和“讲道理”有机地融合起来。

(作者为江苏省特级教师)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