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0年7月8日 星期

迭代、多元、共享:江干集团化办学的最美风景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杨小微

从各自独存的“盆景”到连片贯通的“风景”,是江干区教育局局长徐晖对集团化办学意义的形象描述,我们今天欣然见证:江干基础教育领域的集团化办学,已然成为钱塘江畔的最美风景线。

以均衡促公平:集团化办学的迭代发展

杭州市江干区的集团化办学与时俱进,经历了“名校集团化”“新教育共同体”和“圈群式”学校联盟这三个不同特质的阶段。

“名校集团化”热潮由“择校热”引发,新生形态在质疑中成长。上个世纪末,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导致了杭州城区的“择校热”,加剧了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阻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2004年,在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杭州名校集团化办学进程步入官方推动、社会响应的快速发展阶段。“名校集团化”战略凸显了利用名校优质资源带动薄弱学校迅速成长的“电梯效应”,江干区与全市同步,涌现了“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民校”“城乡结对互助共同体”等各具特色的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也以卓著的办学成效回应了“赢者通吃”“牛奶稀释”“同质化”等质疑。

“新教育共同体”呈现多类型多样态,“名校”色彩淡去、高校伙伴登场。2009年以来,江干区先后与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及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等高校团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开启了以多类型为特征的“新教育共同体”探索,不再突出“名校定位”,在继续保留“名校新校”模式的同时,又创造了“院校合作”“区域联盟”“跨体制”等新的教育共同体模式,成功打造了“采荷”“濮家”“天杭”“省教科附”“东城”“凯旋”等一大批区域优质教育品牌。

“圈群式”学校联盟开启新的篇章,主题聚焦、真诚互动、深度合作。近几年来,区域联盟出现了聚焦课程开发、课堂变革等主题,由志趣相投的学校自动结成“圈”或“群”的联盟式共研与共享的合作新形态,这种形态有望成为集团化办学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如由华东师大与江干区共建的凯旋教育集团发起的“国际理解”“儿童哲学”和“STEM+”三大校本课程开发主题,吸引了凯旋集团之外的采荷第二小学、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等校踊跃加盟。

以特色促优质:因校制宜的多元发展

“新教育共同体”在江干呈现出来的“院校合作”“区域联盟”“教师研训”“跨体制校”等集团类型,可以说都是从特色发展切入实现优质提升的多元化发展路径。如凯旋教育集团第一轮建设中的“共享课程”,源自各校之前探索形成的“一校一品”,因集团组建而升级为“优品共享”;第二轮建设开始选择了从课程共享走向课程共建,则再升级为一种“精品共创”,课程整体架构成熟的同时,课程品质也得以提升。总体上还不够强的学校,就先从教师研训的合作切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养,以“化人”带动“化物”。由于城区扩张或人口导入,每年都有新增学校,那么对它们仍采用“名校+新校”的经典模式来尽快提升其办学质量。优质学校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其现代品质(现代性)逐渐积淀的过程,从特色创建起步,磨亮和放大优势,渗透并融通全域,也不失为一种有效且可行的特色发展战略。

以共治促共创:多方参与的共享发展

治理的基本内涵,一是“多主体参与”,二是“多中心治理”。江干的集团化办学,广泛吸纳大学、科研实体、民非组织等多方主体参与对集团学校的“共治”,深度挖掘第三方智力资源,围绕管理、评价、课程、教学、教师发展等领域建立管理与评价中心、课程研发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形成多中心治理的生动局面。这些治理中心有力地推进了集团成员校的组织变革、制度创新和机制探寻,营造了跨校教研组、教师工作坊、中层以上干部圆桌会等互动平台,促进了深度交流与合作探究,形成了“学生联招”“教师联聘”“活动联合”“特色联建”“资源联享”“中小联动”“专家联席”“平台联通”等新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如果说学校的现代化过程可概括描述为“人”通过“物”而成“事”的话,那么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也以共治的方式推动了学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就是说,“事”的共治共创之过程,亦是“人”的共享发展之过程。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