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花
我先生在一所特色示范高中工作,有一天回家,脸色格外阴沉。他喃喃自语:“现在的学生不知怎么了?怎么会这样?!”
XX是他班里的一个学生,毕业好多年了,因工作入党需要,来找班主任出具相关证明。在校办盖完章,俩人一起聊天。先生问:“你去看X老师了吗?”“没有!”应答异常爽快。“哦?你毕业已经10多年了,一直没有去看望吗?”“没有!”回答依然平静。先生坐不住了,几乎有点生气地质问:“X老师当年帮了你那么大的忙,你忘了吗?为什么呀?”学生沉默了一会儿,说:“谁叫他把事情公布到网上去!”原来,该学生来自经济困难家庭,高考结束后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面临着即将辍学的窘境。教他语文的X教师毫不犹豫从家里拿了6000元,帮他顺利度过了大学4年。6000元,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我们这样的小县城,可以买一套两居室的住房。据说该教师资助贫困生的事情不止一件,有一次记者采访报道其先进事迹,无意中该学生的名字和事件就上了该校的网站。确有其事。
我又想起了3年前的事。亲戚的女儿结婚,“新郎”是我先生教过的学生,可谓喜上加喜。可是,“新郎”并不买账,和亲戚家人说这是他讨厌的老师,说老师当年不给小组长当,还没收他的武侠小说……可怜的先生怎么也想不起来何因冷落他,何事不给当组长,情绪糟透了,参加婚礼回家后一夜夜辗转难眠。他不断地回忆着,“新郎”读高中时,父亲意外出了车祸,母亲改嫁,家里公司出现财产纷争,自己作为班主任每学期申请助学金给他……先生还不断地自责着,感慨万千,表情几乎有些狼狈和沧桑。
这两件事,先生和我反复陈述和分析事情的原委,百思不得其解。学生XX因为被公之于众伤了自尊?没收武侠小说就是没给“新郎”面子?
那么,什么是尊严?简而言之,尊严就是权利和人格被尊重。可上述这两个学生有被伤害到尊严吗?
试问,无偿接受他人资助却因事件被公之于众,甚至拒绝反哺而心安理得,这是尊严?由于家庭变故需要帮助,却因个人的私欲得不到满足而对班主任视若不见,这是尊严?是他们应有的权利受到了侵犯,还是自己无法面对或正视曾经的贫穷与困顿?为什么不在贫穷中、懦弱中站起来,反而去责难师长无意的过失?
我突然想,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拿自己的“初心”面对这胜似川剧变脸的一张张“优等生”的脸?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师,倾其所有,如果只是培养这么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于国、于民有何用?《论语·学而》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如果一个人忘却了孝悌仁爱之本,如何能走上正道、仁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