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学前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11月22日 星期

这些游戏因何而“优秀”


□本报记者 朱 丹

前不久,教育部公布了130个全国幼儿园优秀游戏活动案例,我省共有16个优秀案例入选。接下来,教育部将组织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的优秀游戏活动案例培训推广工作,并要求各地利用好这些案例资源,开展教研指导和师资培训,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实践能力。

这些游戏为何会入选?游戏的开发与实施中又有哪些有益经验,值得广大幼儿园借鉴?近日,记者走访了我省部分获评优秀游戏活动案例的幼儿园,试图寻找开发这些优秀游戏活动案例背后的关键因子。

“儿童本位”:无处不在的游戏精神

如果在幼儿园的沙池里投放一些大小、粗细、长短各不相同的PVC管,一群3~6岁的孩子能玩出什么花样来?“会有无数种成人意想不到的可能。”平湖市林埭镇中心幼儿园园长冯晓英主导的游戏活动案例《沙池里的水管游戏》是我省入选作品之一。

游戏中,该园幼儿从埋水管到连接水管,再到发现水管会漏水,最终使用接口组接通水管并让管道成功通水。“他们基于已有的经验提出假设和进行验证,在问题解决中学会判断、分析、思考,从具体经验中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如水管的大小匹配、水往低处流等。”冯晓英说,随着游戏的推进,她和教师团队看到了一个幼儿自发深入探索、自主纵深推进游戏的理想范本。

“我省幼儿园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儿童为本,促进每一个儿童的真实发展。这个游戏活动案例落实了课改理念,顺应了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平湖市教师进修学校幼教教研员、省特级教师包亚燕告诉记者,尽管林埭镇中心幼儿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但该园已经持续研究自主游戏多年,逐渐形成了“儿童本位”的自主游戏活动模式。

以连续追踪观察展开的《滑索趣事多》,追随幼儿表演兴趣的《舞台成长记》,支持幼儿“真学习”的《穿越“黑洞”》……在我省16个优秀游戏活动案例中,共有3个来自安吉的幼儿园。一直以来,安吉游戏的核心诉求在于把游戏的自主权还给幼儿。虽然3个游戏内容、形式不一,但相同的是教师们真正站在了幼儿的立场上,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宰”。

“深度学习”:层层递进的经验积累

“这些优秀的游戏活动案例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幼儿在游戏中的经验积累是层层递进的。简而言之,幼儿游戏的过程就是深度学习的过程。”省教育厅教研室幼教教研员虞莉莉对记者说,好的游戏能够看到幼儿高质量的学习探究过程。

诸暨市浣江幼儿教育集团浣江幼儿园教师郭竹秀的获奖案例《一座“危桥”的故事》源于一次偶发性探索。在混龄活动中,孩子们根据骑行路线有序地“驾驶”小车,但一座拱桥给部分孩子带来了困扰:力气大的孩子能通过自己的方式上坡,力气小的孩子则需要同伴的帮助;同伴合作时,常常因为桥面的坡度大而发生“危险”;交通堵塞更是骑行区的常态……“发现这些问题后,我不动声色地在一旁观察,了解孩子们面对困难的不同状态,再尝试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她回忆,面对骑行路线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很多种解决方案,如通过延长桥面来减缓坡度,用铺沙子的办法来增加桥面的摩擦力。

当孩子们有了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时,郭竹秀开始支持他们进一步的探索。于是,孩子们搬来不同的材料以验证自己的方案。在改良“危桥”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铺沙子并不能有效增加摩擦力,由于没有合适的材料他们还产生了矛盾。在她看来,这是孩子们二次探索的起点,也是教师必须抓住的教育契机。因此,她给予孩子们进一步游戏的材料支撑。最终,孩子们通过一次次的尝试、验证、比对,利用圆筒和地垫两个材料组成了高低不平的“减速带”。这之后,上坡的装置就变得相对简单了,孩子们自主寻找不同高度的“桥墩”来缓解坡度问题。

“自主游戏中如何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如何更好地实现‘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是课改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浣江幼儿园园长楼秀妮介绍,近年来,该园提出游戏项目化,师幼共同摸索出了一个纵向深入、持续推进、形成内驱的深度学习脉络。“游戏项目化强调问题导向,游戏前期的问题成为后续学习的开端,孩子们在问题链中计划、判断、推理、创造、反思,高阶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她补充道。

“及时介入”:关键时刻的教师支持

自主游戏中,教师的专业性如何体现?当孩子的游戏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做些什么?虞莉莉认为,教师在游戏中的专业性体现在观察能力和支持水平上,而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介入手段是多元化的,包括环境支持、语言支持、情感支持等。

安吉县实验幼儿园张海雯执笔的案例《穿越“黑洞”》,记录的是孩子们如何将木块成功地从木板上划向黑色的滚筒,并超越黑色滚筒的洞口顺利落地的游戏。谈及对游戏活动的感悟,她总结了六个“真经”:“‘幼儿在前、教师在后’是安吉游戏中师幼关系的重要前提,教师只有做到‘真信任’‘真放权’,幼儿才能进行‘真游戏’‘真学习’,并在‘真反思’中获得‘真发展’。”

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冯晓英和教师团队也提炼出了教师支持的准则——以“是否让幼儿游戏有更多可能、更多发展空间”为判断标准。“若答案肯定,教师可以大胆介入指导;若答案否定,教师则要继续观察,寻找适宜的时机再介入。”她建议,对一线教师来说,首先要学做一个旁观者,从观察中了解幼儿游戏经验,从观察中增加对幼儿游戏过程的理解;其次,学做一个预测和捕捉者,沿着幼儿的游戏经验预测游戏的可能性,以便及时捕捉、完整跟踪;最后,学做一个判断和支持者,对游戏价值做出准确判断,与幼儿交流后给予充分支持。“经历了一次次这样的过程,我们期盼中的适宜介入、有效回应才会自然而来。”她说。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