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贤
与一位刚步入不惑之年的教师闲聊。他说,最近六七年,好像陷入了个人发展的沼泽,想想今后至少还要工作二十年,如何改变在原地踏步的现状?
这位教师有这种意识,难能可贵。处于教学高原状态的教师,如果不能破茧而飞,实际上就是走下坡路。时代在毫不顾忌前行,年轻者都在力争上游,不进则退。中年教师要突破高原状态,最好的方法就是自找苦吃,磨砺自己,自己下轭,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四条途径:
用心磨亮一节课。自找苦吃,就是要每学期都选择一个教学内容,一遍一遍地琢磨、试教、改进。试教时主动请别人来挑剔,争取磨成精品。实践证明,磨课是教师成长的加速器。磨成后,不妨主动要求亮相。敢于亮相,这对自己和其他教师都会形成一种压力,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费心锤炼一篇文。人到中年后,职称基本已评到位,有些教师就不愿费心在科研与写作上了。其实,写作是最深刻的思考,是最深入的学习、提炼与积淀。中年教师要想更上一层楼,少不了写作。最好每年都磨一篇文章出来。这一篇不是应付的,不是拼凑的,而是经过大脑层层筛滤过的,每个例子,每个判断,每一句,每一字,每个标点,都经过自己反复推敲与斟酌,整篇文章都浸润着自己的心血。
精心读透一本书。读书是识字者最大的人生福利。中年教师,上有老下有小,事务确实比较多,要广泛涉猎、海量阅读有些困难,但不妨可以采用钻井式阅读方式。选定一本经典,反复重读,嚼出滋汁来,读出疑问来。重读和精读的收获不一定会比多读泛读差。中年教师如果每两三年选择一部喜爱的经典,读它五六遍,一定会有所收获和成长。读透一书,等于多一绝。
潜心编拟选修课。有了十几年的教育生涯,对学生、对课程、对教学都有较深的理解,自己也有了一定积累。这个时候,就应该考虑能开设什么选修课了。教师的广度与深度,取决于能不能开设常规课程以外的选修课、能开设几门、学生的欢迎程度如何。假如一位资深的教师,什么选修课也开不出来,或者不待学生见,那是令人遗憾的。开设选修课,是中年教师的后发之功,是突破高原瓶颈的重要之策,必须尽力为之。
教育无终点,只要愿吃苦;人生无顶峰,只要肯攀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