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激发高校的生机与活力
目前,新一轮高校竞争发展,主要还是受外源性动力驱使,即来自高校以外的上级政策、外部评价与环境影响。而真正聚力“双一流”建设,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走质量提升、创新发展之路,本质上还是要靠学校的内源性动力——
●“强教”“强省” 相得益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副院长 贺武华
浙江推进建设高教强省除了要做好公认的常规要求、完成共性的指标外,还需要因地制宜,推进“源于省情、符合需要、富于个性、体现先进、代表趋势”的个性化高教强省建设。浙江高教强省建设应着力体现“强教”与“强省”的结合,既要“强教”(建设强的区域高等教育),更要“强省”(有力服务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贡献,从而使“强教”与“强省”相得益彰。
一是要继续重视发挥体制机制创新的软实力作用。体制机制创新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及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体制机制优势毋庸置疑是提升浙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推进高教强省战略的重要元素。高教强省建设必须体现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持续推动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高校治理体制以及高校内部教学科研体制、人事分配体制和招生就业体制等的改革创新,激发高校作为高教强省建设主体的生机与活力。浙江必须在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上勇于开拓,大胆探索,不断突破传统体制的局限,释放更大的潜能和优势,以弥补在“硬实力”方面的缺陷。浙江在引导高校坚定走特色分类发展、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高校、进一步激活社会力量参与举办高等教育以及探索混合所有制方式举办高校或二级学院等方面仍然大有所为。浙江省委省政府“十三五”期间全力支持西湖大学以新机制建设一流大学、超常规部署建设之江实验室以及着力引进20所左右世界名校在浙江合作办学等创新举措便是体制机制创新的典范。
二是要强化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效力。针对全省高教系统自主设计评价体系并开展相关评估研究,探索性开展全省高校“强省力”的引导与评估工作。针对各级各类用人单位,开展高校人才培养服务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满意度调研,考察浙江省高校毕业生省内创新创业的数量和质量,评估全省高校对各行各业人力资源开发与提升的作用等。针对全省各市、县(市、区)政府部门、企业家,以及高校领导、有关上级部门等,开展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满意度测评,着力考察全省高等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能否互相促进。深层次上讲,高校服务经济社会效力实则评估全省高等教育系统人才、知识和创新要素与外部需求的有效适应性、主动对接性以及整体协同性。
三是要不断优化高教系统结构以彰显整体优势。优化全省各级各类高校的布局与结构,提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具体可转化为: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资源等相互协调发展,系统内部各要素结构合理,全省高等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等;注重全省高校的科学定位、分类发展与特色发展情况,如不同类型、层次高校的比例与结构,全省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错位发展、抱团发展的总体情况;兼顾高等教育与全省教育系统的统筹发展,全省高等教育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等的引领、支持与反哺功能。
B. 如何推进资源整合,提升高校科研创新和服务能力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深度对接高教强省战略实施的重要使命。学校必须找准自身定位,在特色差异上求发展——
●着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浙江理工大学校长 陈文兴
积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八大万亿产业,发挥理工特色、纺织服装优势,做强工科、做高理科、做特文科,培育和扶持一批新兴交叉学科,构建理、工、文、经、管、法、教育、艺术八大学科门类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着力提升学科整体实力,打造更多对接现代纺织、时尚创意、智能制造、信息、生物医药等方面的高峰学科。加强学科和学位点建设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分步推进,着力培育国家一流学科和国际前沿高水平学科。探索与杭州地方政府合作筹建产教融合的新型学院,目标建设成为高层次时尚产业国际化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科学研究基地、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积极引进美国、英国、法国的时尚设计优质教育资源,合作举办中美联合时尚学院、中英联合时尚学院及中法联合时尚学院,建设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时尚学科新体系,助力杭州建设成为“东方时尚e都”。
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中心的作用,进一步整合科技、人才、资本、平台、服务等创新资源,不断创新社会服务的体制机制,有组织、立体式、体系化地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着力构建以科技服务中心为基础、实体地方产业研究院为据点、高校产学研联盟中心为桥梁、技术转移机构为网络的立体式产学研合作服务体系。切实加强以管理人员、专兼职科技经纪人、各类技术转移机构人员及“青年科学家”为纽带的科技成果转化队伍的建设。
●扎根浙江大地 突出财经特色
浙江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李金昌
积极建设融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流特色学科,紧密围绕浙江信息、金融、文化等八大万亿产业,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对优势学科群实行“强优战略”,大力整合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等学科资源,深入推进交叉融合,做好学科链与产业链、服务链的对接。对基础和新兴学科实行“培新战略”,发挥优势特色学科群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基础学科与新兴学科发展,形成有重点、有层次、有特色的学科体系。以解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主动搭平台、创载体、建机制,组建大团队,融入行业发展,积极承接一批重大、重点项目,力争产出一批高质量、标志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努力成为浙江区域产业行业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和合作者。要以服务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注重实际贡献为评价导向,以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和对策建议为主攻方向,继续引导学校中国金融研究院、中国政府管制研究院、土地与城乡发展研究院等实体研究机构,为我省各级政府地方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等领域提供决策支持,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行业提出监管对策,深度参与地方城乡规划编制,为行业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
●坚实走好应用型本科建设之路
浙江树人学院党委书记 章 清
聚焦重点,建设应用型学科专业群。紧紧围绕我省的八大万亿产业,在5个省一流学科的基础上,聚焦我省健康旅游产业,通过与政府、行业联盟、知名企业的合作,整合资源,凝聚特色,逐步构建以“康养”为“聚合点”,信息通讯、生物环境、人文经管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体系,并以此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建设,使应用型专业超过90%。
聚合产业,构建以行业学院为标志的培养平台。进一步做强行业学院、企业订单班、产业虚拟班,切实抓好“六个共同”,即校企双方共同构建新型治理方式、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实施教育管理、共同打造产学研基地、共同推进项目研发。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聚力课堂,将应用型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到课内课外协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同步,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实践教学平台,有效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
●围绕区域产业布局,坚持产教融合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贺星岳
紧紧围绕区域产业布局,坚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通过“积极作为”,使社会各界对高职院校的“口头重视”变为“行动支持”。
学校要以园区化产教融合为切入点,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立足点,探索形成多主体合作、开放式互动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路径,通过基于市场契约集聚“学生、学校、企业、社会、政府”等五方力量,一方面构筑协同育人的平台,另一方面构筑社会服务平台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共同体,提升服务地方创新发展的能力。对照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优势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按照“主动适应、服务发展”的原则,主动进行专业改造,重点发展先进制造类等四个专业群,推行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实现企业真实项目实施与教学实践合一。
C. 如何引育并进,打造教师队伍建设
人才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与核心。目前,不少高校人才队伍规模、质量与学校发展还不匹配,高端领军人才数量太少,人才梯队结构不够合理,引进政策和激发人才高质量产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不够是突出问题。高校要构建适切的人才培养体系——
●完善“引育用留”,树立优师新高度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钱晓芳
加快引育步伐,打造多维平台,并树立哲匠标杆,优化人才激励保障。根据“双一流”建设需求和国家“双万计划”,结合学校人才分布状态和学科发展需要,全面推进人才引育工作,加强人才多元化储备和建设。推进以“70后、80后”为主体的国家级人才后备梯队建设,强化博士层次、海外研修教师占比等建设指标。结合2019年用人计划,深入分析各教学单位的人才队伍现状,规划各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加大对有突出贡献杰出人才的支持力度。持续打造以“哲匠奖”为统领的国美荣誉体系,评选表彰“哲匠奖”“青年哲匠奖”“哲匠金课奖”,培育和推出优秀青年人才、优秀“核心课程”。
●以内涵发展为目标汇聚人才合力
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 周国模
要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与师资队伍发展目标,继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优秀博士引进力度,有力支撑一流学科建设。坚持服务为本,注重关心关爱,发挥以才引才优势,拓展国际视野,加大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引进力度。强化校地合作,推进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农科大楼建设,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多的科研空间和平台支撑。总之,要突出战略导向,提升人尽其用的人才引育效应,聚焦农林特色,开展“三农”科技推广服务。
●突出优化人才生态
不断完善人才工作长效机制
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孙秋华
要全面落实领导联系服务人才制度、人才工作例会及述职制度,不断优化人才考评机制、晋升晋级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建立健全人才服务支持体系,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人才营造良好氛围。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对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要突出高端人才引育工作的精准性和成效性,争取在引进和培育“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上取得突破,加大力度建设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加强对引进人才和“5151远志人才工程”特聘岗人员的中期及期满考评,促进人才绩效产出。
D. 如何改革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分类发展
面对五花八门、铺天盖地的官方、半官方以及民间的高校评估(排行榜),高校的确是“爱恨两难”。要确立正确的评价导向,改革完善考核体系,把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推动高校把办学目标和各类资源更加聚集人才培养,引导教师把更多精力投入教书育人——
●构建“育人为本”的高校分类评价体系
引导高校特色发展
浙江省教育评估院院长 施建祥
我们必须构建新时代“育人为本”的高校分类评价体系,真正实现三个转变,引导高校有特色、高水平发展。
一是从“学术为本”向“育人为本”转变。近年来,我们对高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评价的学术取向越来越明显,“唯论文”“唯课题”倾向严重,这源于我们把高校看作是一个学术组织,知识的创造质量和传播质量成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无论高校是何种类型,它们最基本的、共同的和核心的职能仍然是人才培养。高校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程度要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学生中心”要成为高校办学的基本理念。因此,我们要重新确立教育评价背后的价值标准,从“学术为本”向“育人为本”转变,以“育人为本”为核心价值标准统领高校各类评估,根据高校的不同类型及其人才培养的不同定位,将评价重点聚焦在人才培养质量上。
二是从“统一评估”向“分类评估”转变。我省高校类型较多,有“双一流”高校、省属重点高校、普通本科高校、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等,用同一标准去评价考核所有高校既不科学,也不公平。因此,近年来我省不断探索完善高校分类评价办法,从高校教学业绩考评到二维结构的“六宫格”评价考核,再到即将推出的“博士培养高校、硕士培养高校、学士培养高校和独立学院”四类型考核评价体系,都是分类评估思想的有效实践,既是引导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和高水平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把高校的注意力引导到人才培养上来的重要手段。当然,分类评估能否规避以往评估实践中出现过的问题,关键要解决好三个方面:一是合理划分高校类型,真正从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上去划分;二是厘清评价标准背后的价值导向,即“育人为本”的价值标准;三是正确把握评估对象的内涵特征,构建多元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体系,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权威性。
三是从“一把尺子”向“自己尺子”转变。用一把尺子量到底,这是传统评估常用的方法,也是引起社会质疑和诟病的主要原因。为了引导高校特色化、差异化、高水平发展,我们必须要从“一把尺子量到底”转向“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所谓“自己的尺子”,实际上就是两把尺子,即“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不同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就有不同的师资数量质量要求、不同的教学资源配置要求、不同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实践要求、不同的质量监控体系要求、不同的学生发展目标要求,根据这些不同要求来制定适合学校发展需求的个性化评价指标,从师资、教学资源、课程、实践、质量保障等方面来评价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真正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强调跟自己过去比,而不是盲目与别人攀比,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特色特点,以促进高校把工作重心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