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3月20日 星期

体育家庭作业可以怎么做


□本报记者 金 澜

“现在不少中学以上校园联赛体系缺乏或不足的虎头蛇尾现象普遍存在,应重视中学和大学体育赛事建设,完善学校体育发展。”“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健康关乎国家的未来发展,体质测试引入高考制度,会对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加强学校体育发展、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再次成为热议话题,关于推进体育的各种建议也引起了社会关注。

学校体育怎样才能更好地达成强身健体的目标?专家认为,各地区各校逐步推进体育家庭作业是个突破口。事实上,早在2016年5月国务院在其出台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全民健身运动,合理安排学生体育家庭作业,学生家长以及社区支持创建条件,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区联动。

树立正确的锻炼意识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

然而宏伟的目标下,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6)》数据却让人看得揪心。近30年来,7~22岁城市男生肥胖率增长了约24倍、乡村男生增长了约44倍,城市和乡村女生增长了近12倍。同时,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且呈现低龄化特征,大学生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持续下降。

这些年,体育课的效果有多少?带着疑惑,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家长和学生。作业多补习多没空锻炼、体育不纳入高考没必要花心思、锻炼太无聊没有玩电脑有趣……五花八门的理由一股脑儿都堆了上来,满满的是对体育作业的轻视和忽视。

“思想决定行动,如果没有正确的锻炼意识,谈何养成每天锻炼的好习惯呢?”长兴县夹浦镇中心小学教导主任、体育教师王少卿说,现实教学中,体育一到测试学生就突击,过了关就忘记的现象还是存在。说明部分家长和学生对体育作业的理解还停留在完成任务、体测达标的浅层认识,没有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化发展联系起来。为了帮助孩子树立锻炼意识,该校每学期都会精心组织亲子运动会。50米跑、袋鼠跳、推小车、两人三足、接力、拔河……操场上,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手动、脚动,更加加深了对体育运动的认识。

“体育作业不仅为强身健体,更在于引导孩子培养一个终身爱好和拥有一段美好的童年回忆。”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中山小学体育教师吴炳学说。该校以校本课程乒乓球为切口,开发了乒乓操、乒乓游戏、挑战冠军赛等一系列适合单人、双人及多人的趣味练习方式,体育家庭作业成了拉近亲子关系、同学关系以及师生关系的得力助手。

提高体育作业的含金量

2015年,一项针对全国53401名6~19岁儿童青少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学校体育课程泛化、课外体育服务体系无法满足需求、缺乏有组织的青少年体育重要指导等问题较为突出。

这一结果给广大中小学敲响了警钟,千人一面的作业模式应该成为历史,要在作业设计上玩花样、下功夫,体现科学性和系统性,提升作业的含金量和附加值。丽水市实验学校从2015年起,就开始探索“1+X体育课程”改革,其中课外体育作业被视为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体育作业层层递进、逻辑缜密,学校以《体质健康成长册》的形式,对每位学生一学年的锻炼任务“量体裁衣”,将项目细分为身体素质型、体质达标型和亲子合作型,平均每天回家练习20分钟到30分钟,且天天不重样。

作业本身有新意,后续监督评价机制显心意,也是提升含金量的抓手。“你看,我又登上体能之星榜了!”每天放学时分,总能看到杭州市卖鱼桥小学的学生们聚集在体能之星榜前。据介绍,每周该校班主任都会根据学生的登记成绩选取各项目最好的2~3名学生作为体能之星候选人,之后在学生评委的监督下,候选人进行现场测试,最终各项目评出一名代表,荣登体能之星榜。此外,获得体能之星奖状的学生还能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为校三好学生。在种种激励下,学生们的课外锻炼劲儿更足了,短短一学期,每周平均参与家庭锻炼天数就从1.6天上升为4.2天,体质健康状况优秀率也从63.46%上升到68.24%。

晚餐过后,温州市永嘉县瓯北第四小学的体育锻炼班级群开始热闹起来,家长们纷纷把孩子锻炼的小视频上传到群里,体育教师徐一流仔细观看,逐一给出建议。她说,建立通联群后,不少家长都养成了监督孩子锻炼的习惯,练习遇到困难,教师也能隔着屏幕及时指导。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组建微信、QQ群是学校常见的落实体育家庭作业的手段,良好的后续监督能为体育作业含金量做后盾。

落实体育家庭作业是实现学生体质改善和提升的一个良好途径,但是“作业”二字多少还是让人产生负担感。然而,体育运动不应该成为孩子们的负担。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教授王宗平说:“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应当有意识培养孩子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选择一两项孩子们喜欢的体育运动,让它成为相伴孩子们一生的体育运动技能,这才是青少年最需要的正确体育运动观。”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