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3月18日 星期

助力乡村振兴,浙江职教有力量


□本报记者 胡梦甜

午后,记者走进常山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只见一间教室里,一群中年阿姨正在学习给婴儿洗澡穿衣。她们手里抱着塑胶娃娃,在教师指导下,不断调整着姿势手法。这里走出的“常山阿姨”们用专业的服务赢得了人们的赞扬。

在浙江,职业教育自觉地和地方经济紧密对接,把自身发展与全省经济文化建设的主旋律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为乡村振兴、为农民脱贫致富贡献着一份坚实的教育力量。

鼓励职校服务乡村振兴

去年4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2)》,全面开启新时代“三农”发展新征程。在这一新征程中,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浙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心之一。

为鼓励职业院校教师从事社会培训和乡村培训工作,省政府明确要求:各地制定职业院校教师校内工作时间以外从事社会培训管理办法,在绩效工资的基础上,各地可结合实际制定绩效工资倾斜管理办法。目前,舟山、丽水等农业比重相对较大的地区已开展实施,保证了教师参与社会培训和乡村振兴活动的积极性。

“十三五”期间,我省遴选了50所省级中职名校,其中有21所是农村中职学校,扶持建设的200个中职名专业中有41个是涉农专业,重点扶持建设的194个薄弱学校主干专业中纯农专业达26个。农产品保鲜与加工、观光农业经营、药品食品检验等成为农村职校的热门专业,养老护理、乡村旅游等专业方向也受到学生家长的热捧。

由职业院校、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产业园区等共建的产业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如安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两山”旅游学院、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的湖州美妆学院、德清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民宿服务产业学院。一个学院带动一个产业,服务当地特色小镇建设,成为浙江省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全省各职业院校、乡镇成校及社区学校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在设施、师资和教学等方面的优势,承担培训任务,以多种形式开展各类培训活动。2004年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单位开始实施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截至目前,省电大在全省62个市县开展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建立了46个省级农民大学生实践基地,共开设11个纯农和涉农专业,到2018年春,全省已累计招收农民大学生60644人,累计毕业37847人。

在职业教育的助力下,近年来,浙江省涌现出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带得动”、具有浓厚乡土情怀的现代新型农民。获得6项科技专利的农民大学生马剑法、在火山岩上种茶的玉环火山茶创始人林招水、在丽水黄村乡成立第一家电商企业的90后方敏……在2017年浙江省农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获评名单中,首次出现了省市两级49名新型农民的身影。

农民培训热火朝天

乡村振兴,就必须培育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近年来,浙江各地的职业院校承担起了这种角色,用专业和智慧唤醒了乡村那些沉睡的资源。

早在2014年,湖州市就出台了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施意见,并建立了19个职业农民培训实训基地。针对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求,他们分类型、职业方向确定教育内容,聘请专家与农技推广人员为农民讲授理论知识和新型实用技术,还选聘种养大户、农产品经营大户介绍创业历程和经验。农民不再是一个被标签化的尴尬身份,而是一份让人羡慕的职业。

依托44所职业院校和1089所成技校、社区学校,温州也大力推进“体面农民”培训工程,推出了民宿服务、农村电商、水产养殖、养老护理等150余个特色培训项目。如今,一批富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农民培训品牌已然形成,如永嘉县的楠溪月嫂培训、苍南县的新农民技能培训、平阳县的乡村旅游培训、鹿城区的农村弱势群体素质提升培训、洞头区的渔业船员培训等。温州市教育局职成教处相关负责人说,这些培训品牌项目,既接地气又有特色,直接服务地方产业,就业前景好,能很好地满足农民就近就业和创业创收的需求。(下转第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