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3月13日 星期

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


□本报记者 林静远

下地挖荸荠、打年糕、用五谷杂粮做百家饭……3月8日是农历二月初二,俗称“春耕节”,是中华传统节日。这一天,诸暨荣怀学校留学生部的泰国学生何多比和同学一起走进当地璜山镇溪北村,和村民们一起过节,体验这一传统的农耕文化。该校留学生部负责人马菊女介绍说:“学校留学生来自21个国家。每逢中国传统节日,学校都会组织相关活动,让留学生们深入体验了解传统节日风俗,让他们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绵延五千年历史不绝的重大支撑,也是人文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传播传统文化近年来关注度较高。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拓展人文交流领域,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今年全国两会上,有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聚焦传统文化传播,提出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是一张亮丽的名片,应借助各种传播平台让更多不同年龄层次的大众接触、了解并熟悉中国文化;也应走出国门去宣传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我省各中小学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担负起向全球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记者就此走访了我省一些中小学校。

走进来感受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一条路径。“近年来,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外籍学生进入我省中小学校就读的人数在陆续增加。这是对外传播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好机会。”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处副主任、汉办副主任张笑贞说,“学校可以设计相应的传统文化体验性课程,加深外籍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为了带给外籍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设置的这些课程往往都是体验性的。

宁波华茂国际学校有90多名外籍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学校开发了中国文化课程,介绍传统的中国文化以及宁波当地的非遗特色。上学期,该校教师在教授中国文化中的古典建筑艺术时,就结合了宁波当地保国寺修缮等非遗技艺。他们还带领学生走进宁波博物馆,看宁波的发展历史,组织学生结合中国山水画特点设计徽标图案。在该校IB初中项目负责人童欣看来,设计体验性课程,还应融入中国的历史、地理等知识。

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一些学校感到仅凭一己之力,资源有限。“我们可以与其他学校合作,利用各方丰富资源,让外籍学生在活动中有身临其境的体验。”不少受访的中小学校校长表示。义乌市经济开发区学校目前有来自8个国家的27名外籍学生就读,该校的体验性课程一部分就是联合其他学校开设的。校长朱小亮说:“婺剧课程就借助了当地义乌市稠城第三小学的资源。”

采访中记者发现,除了走进来,走出去传播也是助推传统文化国际化的一条路径。其中,省教育厅和省外办合作设立的“千校结好”项目就为我省中小学校对外传播传统文化搭起了平台,学生通过这一平台走向世界当起了传播传统文化的小使者。省教育厅外事处副处长蓝晶晶说:“目前,全省‘千校结好’姐妹学校数量已有2400多对,姐妹学校之间互动交流频繁,开展了师生互访、冬夏令营、合作文体活动等多形式的交流。”

“千校结好”学校杭州市朝晖实验小学从2015年开始组织研学旅行,学校利用杭州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把研学游与传播传统文化融合起来。在澳大利亚的结对学校,学生们介绍了世界非遗西湖文化、京杭大运河等。“在海外研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自身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校长吴聪慧说。

“千校结好”学校温岭市第二中学不仅通过出国访问传播,更是在平时通过网络传播。该校副校长郏乾说:“学生不定期和结对学生开展网络视频主题论坛活动,内容涉及中国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等。平时他们还通过QQ、微信等形式交流。”学生蒋天翔经常和结对的美国学生微信联系,最近还为他介绍了温岭当地的国家级非遗特色大奏鼓和王氏大花灯制作技艺。

当下,不少国外的学校也开设了汉语课程,有的学生还自学起中华传统文化。与衢州第二中学结对的美国品格瑞学校早在2008年就开设了汉语课程,传授汉语言文学和中国的传统风俗。衢州是南孔圣地,随着该校学生的不断到访,美国学生喜欢上了中华传统文化,汉语水平也得到不断提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