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3版: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12月28日 星期

新学校如何高效创建校园文化


□嵊州市剡溪小学 楼丽萍 王孙君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当前,校园文化以其潜在而又巨大的教育功能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一所学校要发展,一定要建设好校园文化”已经成为共识。学界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外延以及建设思路等各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等多个文化概念。但在这些论著中,笔者发现对新建学校如何创建校园文化的问题讨论不多。笔者结合近几年剡溪小学的建设发展情况,谈几点看法。

一、精准定位:寻找校园文化之“根”

万事开头难。与普通学校相比,新建学校没有文化积淀,没有可以依托的传统和历史,加之筹建工作千头万绪,校园文化建设面临更大的困难。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新建学校的优势,比如新学校如一张白纸,可以细细描绘。笔者以为,新学校建设校园文化的关键是要找准突破口,寻找到自己的文化之“根”。

如何开启学校的寻“根”之旅?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寻找学校之“根”,即从学校的发展历史中寻找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源。这样的学校往往历史比较悠久,文化底蕴相对深厚。二是寻找社区之“根”,即从学校所在的社区中寻找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源。比如学校所在社区特色明显,家长多为高新企业职工,学校可以借此打造科技特色,或者学校周边有知名院校、博物馆、体育馆等,也可以顺势建设与之相对应的校园文化。三是寻找地方之“根”,即从地域特色入手寻找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源。我国很多地区特色明显,比如体育类的围棋之乡、篮球之乡等,艺术类的剪纸之乡、戏曲之乡等,还有茶叶之乡、银杏之乡等,这些地区的学校可以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校园文化。四是寻找名人之“根”,即挖掘和当地名人有关的校园文化。很多以名人命名的学校就是这一类的代表,比如鲁迅小学、马寅初中学、竺可桢学校等。除了这几类寻“根”之旅,还有一种做法也比较常见,就是发掘教师资源,比如学校中有擅长农民画、喜欢搞科技小发明的教师,可以此为依托发展相应的校园文化。

剡溪小学于2012年正式招生,地处城郊接合部。在建校之初,学校管理者就开始思考如何建设校园文化。当时的学校还只是一片在建工地,周边没有成熟社区,教师队伍也没有组建,唯一可以依托的似乎只有离学校一步之遥的剡溪了。剡溪是嵊州的母亲河,文脉昌荣。追溯上古,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毕功于了溪(今嵊州禹溪);至晋唐,谢灵运建墅于剡溪之畔,书圣王羲之、雕圣戴逵归隐剡溪,千余位诗人追寻而至,创造了瑰丽璀璨的唐诗之路;绵延到近现代,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发源剡溪,马寅初身处逆境仍为民谋利……历经数千年形成的剡溪文化,既得山水之幽,更涵人文之胜,是璀璨夺目的“人文DNA”,也是嵊州地域文化的代名词。鉴于此,学校管理者决定将剡溪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并将学校命名为“剡溪小学”,这成为学校文化建设迈出的第一步。

二、双管齐下:外化于形内化于心

校园文化的组成,从大的方面来说有两个部分,一是有形的物质文化,二是无形的精神文化。新学校一旦确定了自身的突破口,就要从“形”与“神”两个方面来打造校园文化。

打造物质文化,就是要把校园文化外化于形。相比老学校,新学校在这方面更有优势,可以在建设之初就介入策划,把校园文化的“根”植入校园建设中。比如剡溪小学的校园设计就处处体现着剡溪文化:善思楼的大厅里用整面墙描绘了剡溪全景;善德楼设计的“童眼看家乡”系列主题墙以及越剧角、竹编角、茶叶角等剡溪“特色角”,则凸显出嵊州作为越剧之乡、竹编之乡、茶叶之乡的独特乡土文化;教学楼外设有“剡溪廊”,两侧以书圣王羲之、国手马晓春等名人事迹以及大禹治水等经典故事串联,讲述剡溪的历史文化;校园的“剡溪八景”中,唐诗路、围棋苑等几个景点也紧扣剡溪文化主题。物化的剡溪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师生的心灵。

打造精神文化,就是要使校园文化内化于心。对新学校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塑造一种全新的文化并深入人心。笔者认为有两个策略。一是校园文化的“根”最好与学校的师生有天然联系,使师生容易接受。比如剡溪小学的师生,在进学校之前多少都对剡溪文化有所了解,进学校之后,只需加强这一联系即可。二是尽快使“星火燎原”,培养第一代校园文化践行者。比如剡溪小学在建校之初就通过开展“剡溪精神”大讨论、动员全体师生搜寻剡溪名胜风物、诵读咏剡诗文、讲述传说逸事等活动,使第一批学生迅速接纳剡溪文化理念,并在之后形成代代相传的良好氛围。

三、持续发展:整合教学形成常态

任何文化的形成都需要时间的积淀。在建校之初规划校园文化,并且通过强力的执行使之成形,只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步。

如何才能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呢?笔者认为,应该将其融入学校教学等日常工作之中。学校以教学为主,所以将教学作为校园文化建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较好的做法。比如剡溪小学通过汲取剡溪文化基因,形成了由“丝竹巧编”“五味舌尖”“嵊地方言”“咏剡经典”“剡溪棋艺”“嵊州典故”“游学剡溪”等20多门课程组成的剡溪文化精品课程群,课程群成为引导学生多维度、多层次认识家乡、浸染校园文化的重磅平台。如“嵊地方言”课程要求学生搜集经典方言并排成短剧、小品、朗诵等文艺节目,使学生迅速熟悉本地方言。“五味舌尖”课程以小笼包、炒年糕等12道特色小吃为切入口,让剡溪学子了解剡溪饮食文化。此外,学校教师还主动将校园文化跟语文、音乐、美术等课程有机整合,比如在语文课上品读咏剡诗,在音乐课上学唱越剧等。校园文化一旦与课程紧密结合,便展现出生生不息的姿态。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