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教育展台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12月24日 星期

美好教育的杭州探索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不断提高,对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多类别的服务要求。杭州应该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更高的要求?如何发展更优质的教育?如何提交办好美好教育新的答卷?2018年,杭州通过这些行动建设美好教育。

教育“双晚”惠万户

下午3点30分,放学时间到了,杭州市求知小学求知校区的校园一下子沸腾起来。放学回家的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陆续走出校园;余下参与学后托管的则整理好书包,熟门熟路地来到教学楼二楼最西面的教室。这是求知小学进行学后托管后发生的变化。

早上上学早,学生睡不醒,家长赶时间;下午放学早,家长还在上班,孩子无人接、无人管,这是很多城市家庭面临的困境。如何回应这些新问题,并利用现有资源予以妥善解决,是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面临的新课题。杭州市教育局以开放校园的大教育理念来解决家庭接送困局,因时因地制宜推出推迟上学的新政策。

经杭州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票决,小学生放学后托管服务工作纳入了该市2018年度民生实事项目。杭州市教育局推出了行政规范性文件《关于推行小学生放学后托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对学后托管服务工作模式、课后服务内容形式、托管时间等做了明确要求,为学校开展学后托管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工作规范。

目前,杭州市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实践。如,滨江区自去年秋季学期在4所小学开展试点,今年春季学期开始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区所有小学;余杭区在今年春季学期在全区所有小学试行财政保障的托管服务等。据统计,2018年秋季学期,杭州主城区共218所小学(校区)开展托管服务,四区三县(市)共143所学校开展托管服务。

小学生要保证10个小时睡眠时间,这是儿童生长发育规律,也是教育管理的明确要求,但受家校距离、课时安排等影响,往往未能保证。为了保障学生睡眠时间,杭州市于2017年下半年在拱墅区率先试点小学早上推迟上学的举措,效果良好。2018年春季学期开始,各区、县(市)均在区域内部分小学或整体实施推迟上学改革,各地因地因校因时安排上课时间,不搞“一刀切”。同时,出台了《关于推进小学早上推迟上学时间的通知》,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到校时间不得早于上午 8:00,上课时间不得早于上午8:30。

“学后托管和推迟上学新政,既减轻了家庭压力、降低了社会运行成本,又保障了学生安全和身心健康,形成家庭、学校、政府三方多赢的局面。”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乡村学校“校校有名师”

梅晨霞是临安区晨曦小学副校长,她设在於潜镇西天目小学的名师乡村工作室,从上学期的10个学员,已陆续增加到25个,还不断有乡村学校校长来找她商量:能不能再加一个……

建设名师乡村工作室,由杭州市政府《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6—2020年)》提出,计划通过建设100个名师乡村工作室,组织100名特级教师等名师,在乡村学校设立100个工作室(其中市直属学校不少于30个);招收1000名乡村教师为学员,在特级教师等名师的带领下开展专业成长培训、教科研等活动。

杭州市教育局人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名师们的积极性很高,自2017年6月杭州市首批名师乡村工作室启动仪式在淳安举行,截止到2017年年底,已经设立了117个名师工作室,大大超出预期。今年,名师乡村工作室被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数量达到119个。

名师乡村工作室通过以下四方面工作促进乡村学校提升水平:一是名师每年定期到乡村学校任教,开设示范课;二是每个工作室至少招收10名乡村教师为徒弟,开展“师带徒”式的教师培训;三是每年与乡村学校教师合作开展教科研项目研究;四是同步建立名师网络工作室。

在富阳区大源镇中心小学,杭州市天长小学校长楼朝晖帮学员拨开迷雾,探索未来的方向;在建德市培智学校,杭州市湖墅学校校长郤玲亚和教师们探讨如何分层教学、在特殊儿童的混龄班如何让每个年纪的孩子都能学到相应的内容;数学名师田佩章带着淳安县梓桐镇中心小学的学员们来到他所在的杭州市文新小学,开展关于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培训……一年来,由特级教师、高校专家教授等名师组建的119个名师乡村工作室,稳稳扎根在杭州各区、县(市)乡村学校,招收乡村教师学员1525名,从幼儿园教师到大学教授几乎每月在开展带教活动,惠及万余名教师、10万余名学生。

为提高名师乡村工作室的工作实效,《杭州市中小学“名师乡村工作室”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名师乡村工作室”建设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名师乡村工作室”组织管理工作的通知》《杭州市“名师乡村工作室”建设评估指标》《杭州市“名师乡村工作室”工作规范》等相继出台。

按照要求,名师们每个学期要去工作室3次,每次不少于3天,但大部分名师下乡的次数远超规定。

杭州市崇文实验小学副校长虞大明的名师乡村工作室,对口的是萧山区葛云飞小学及周边乡村小学。他带了10名学员,基本上每个月去工作室一次,一次3天,与学员进行课堂教学的探讨。

据统计,1~10月,119个名师乡村工作室在118位导师组织下,开设导师示范课264节、导师讲座458次;学员到导师所在学校挂职实习634人次,开展导师听课评课、研讨等各类活动2300余次,学员参加活动上万人次。

一年多来,通过名师乡村工作室的培养,工作室学员迅速成长,7人次获国家成果奖,23人次获省级荣誉,165人次获市级荣誉,533人次获县级荣誉;40人次获省级科研成果,186人次获市级科研成果,692人次获县级科研成果。开设省级公开课26人次,市级公开课120人次,县级公开课653人次。在今年最新评出的特级教师里,就有几位多年扎根乡村教育的教师。

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动真格”

从7月开始,先是各区、县(市)“白名单”出炉,接着陆续公布首批“黑名单”,再面向公众选聘市民监督员,对已完成整治的,通过回访、暗访等进行再一次排查……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上,杭州“动了真格”,家长们直言“安心了不少”。

自2017年年底起,杭州市率全省之先,从治理校外培训机构行业乱象、消除校外培训机构安全隐患、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三方面全面部署专项整治。

这场攻坚战一打响,杭州市就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了以市教育局牵头,公安(消防)、市场监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全市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联合工作组”,联合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建立了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亲自担任召集人的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市教育局负责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各部门分工,强化协同作战,变“多头管理”为“综合治理”,合力形成严查严管高压态势。

全市各区、县(市)都成立了由属地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教育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作、街道(乡镇)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在市级各相关部门指导下,全面推进培训机构专项摸排整治。

针对排查发现问题,各区、县(市)按照分类分批、堵疏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开展整治。萧山区重拳打击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和校外培训机构兼职行为,对违规聘用在职教师的培训机构责令停止招生3个月,当年度年检定为不合格;对4名违规在职教师给予书面告诫并扣发绩效奖励工资,在教育系统内通报批评。而上城区对77家教育类企业进行跨部门“双随机”检查,现场执法取证50余次,行政约谈教育培训机构负责人27次,引导不规范机构积极改进。

不仅如此,杭州市首创“市民专项监督员”制度,面向全市选聘校外培训机构监督员,围绕办学资质、安全隐患、办学内容、教师队伍等方面展开监督。首批13名市民监督员已提供违规办学线索40余起,协助查处非法办学点20余个。

除了对黑、白名单进行公示,还积极搭建“杭州市校外培训机构信息服务平台”,对培训机构课程、师资、年检情况等信息统一归集、动态更新,便于市民查询与监督。

杭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11月底,全市共排查出开展中小学文化课程培训“无证无照”机构308家、“无证有照”机构1635家,发出整改通知书1884份,797家培训机构被关停,332家培训机构已领证和正在办证,845家培训机构不再举办文化课程培训,提前完成教育部整改任务。

“最多跑一次”改革落实落细

与往年报名季人满为患不同,今年杭州市区各小学和幼儿园报名现场颇有点“冷清”,大多数家长选择了在网上完成报名登记工作。2018年是杭州市“幼儿园、小学招生无纸化报名管理系统”启用的第一年,共有8万名适龄儿童的家长在线完成了入学报名和材料审核工作。至此,杭州市区基础教育招生、报名实现了网上办理全覆盖。

为推动各类教育事项简化办、网上办、就近办,杭州市在2017年全面推进教育系统“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的基础上,持续发力,依托“互联网+政府服务”推动“跑改”工作落实落细。截至今年8月,杭州全市教育系统共有“最多跑一次”办事事项326项,均已开通网上办理并正确设置了星级服务标识。“其中305个办事事项已经实现快递送达,市教育局10项公民个人办事事项中有8项将于今年年底前实现‘一证通办’。”杭州市教育局政策法规处负责人说,如今,少数民族考生中考加分确认、毕(结)业证书遗失办理、学历证明确认、教育缴费等事项已经可以在手机App和自助机终端进行自助办理。

入学报名“跑一次”、学校招生“一证办”、教育缴费“多平台”……要达成这一切,最重要的是打通技术壁垒,推进数据归集和共享。在杭州市教育局局长沈建平看来,杭州市数据资源局的成立使得部门间数据共享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截至今年7月底,我局已经先后完成学籍信息、教师信息、学校信息等约190万条数据的归集,能够基本满足全市各行业系统‘最多跑一次’改革对教育数据的需求。”沈建平介绍。

除了不折不扣做好教育民生服务外,杭州市教育局还努力想在老百姓的需求前面,探索主动服务。杭州市教育考试院利用互联网科技手段,将教育考试服务环节关口前移,变传统的等候服务为主动服务。他们编制网上收缴费用程序,根据不同的考试项目确定不同的缴费流程,使中考、普通高考、成人高考、研究生考试、自学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和PETS考试等都实现了报名确认“零跑趟”。这一举措也成为全省教育系统的样板。

好学校成各区“标配”

这学期,杭城新学校建设成果喜人,各区均有不同的新学校启用。比如,上城区的胜利小学新城校区、拱墅区的杭州第十四中学附属学校、江干区的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笕正小学……精美的新校园成为杭城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这些学校,无论是建设规模、设施设备还是师资力量,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今年5月,钱江世纪城江南小学、钱江世纪城盈丰小学、钱江世纪城中心幼儿园、钱江世纪城初中、规划初中(江南初中)等学校拆建、迁建、新建项目获批。这些学校的建成将满足该辖区内600余名幼儿和近6000名中小学生的入学需求。

今年6月,杭州市教育局制定下发了《关于落实“美好教育”教育规划和学校建设工作任务的通知》,要求各区、县(市)教育局(社发局)积极会同当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修改完善本区域《学前教育布局(布点)专项规划》,重新编制《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布局(布点)专项规划》。

今年以来,各区、县(市)积极行动,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小学(幼儿园)改扩建项目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全市新建成中小学、幼儿园75所以上,切实保障了基础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

同时,各地加快了对现有学校改造提升工作,全市完成了12所中小学(幼儿园)改扩建项目,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率达95%,学校办学条件有了进一步提升。

为补上优质普通高中不足短板,杭州市教育局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快推进杭州第二中学萧山分校项目等7个建设项目。城区老学校改扩建项目也在积极推进,杭州第二中学东河校区求是楼、三好楼项目和长河高级中学教学综合楼、体艺活动中心项目主体施工正常进行。

让每个孩子实现美好成长

跟着课本“游杭州”,一套八册的德育地方教材《最忆杭州》让学生们重新认识了每天生活的这座城市;每天大课间可以开展精彩纷呈的阳光体育活动,三大球联赛使校园里成长出许多“少年球星”……从课程到活动,从文化到管理,杭州教育正在全方位释放美的信号,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更好地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杭州市教育局出台了《杭州市中小学“美好成长”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致力于以“寻根之旅”夯实家国情怀,以“铸魂之旅”涵养健全人格,以“扬帆之旅”奠基健康之本,以“追梦之旅”实践知行合一,以“燃灯之旅”彰显美好师魂,进而帮助每一个孩子开启人生之旅,成就美好成长。

除了以课程为抓手推进德智体美劳教育外,杭州市还创设了多个文化育人品牌,包括以美丽校园创建、美丽课堂构筑、美丽班级建设、美丽教师培养和美丽学生培育为主要内容的“五美”工程,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行动”为引领的一系列德育特色品牌活动,以及各类中小学校园文化活动。如今,杭州市已经确定了首批49所“美丽学校”、97个“美丽学校”重点项目和148所杭州市文明校园。

此外,得益于“一馆一课程”项目建设,杭州市现有5个素质教育实践基地、5个法治教育基地、102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3个第二课堂场馆,每年能吸引100万余人次走进各类实践育人基地进行观摩和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鼓励各地各校开发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和活动课程,并将社会实践、劳动教育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杭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全国400个中小学德育工作经典经验中,杭州市共有5个经典经验上榜。

美好的征程才刚刚起步,未来,杭州市教育局将继续实施中小学“美好成长”计划,力争3年内培育形成10个区域德育名片,20个市级优秀德育品牌项目;建立200个班主任工作室,培养1000名骨干班主任;建设市级文明校园300所以上,市级美丽学校200所以上;培育市级体育、艺术特色品牌学校各100所,最终实现“人人有两项运动专长、一门艺术特长,学生体质与艺术素养保持省内领先水平”的美好愿景。

杭派教法:让中职教育“香”起来

10月16日,“杭派教法”课堂文化节在杭州市临平职业高级中学举行。观摩活动中,听课教师最大的感触是: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事实上,这正是杭派教法的核心理念:重体验、强自主、去功利、慢节奏。

一批中职杭派教法的形成,与近年来杭州积极实施中职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密不可分,也离不开中职教师和教育教学团队的引领。杭州市教育局注重中职名校长、名师培养和名教育教学团队建设,已评定市名教育教学团队20个,确定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各40人,中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快速提升。同时,通过探索杭州市域职教“教科研共同体”建设,积极引导学校和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打造“1对1”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形态,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品牌专业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是杭州中职质量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按照“做强骨干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做亮特色专业”的思路,杭州市各类中职学校共开设69个专业,几乎覆盖全市所有行业,与杭州市主体产业结构基本吻合。同时,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目前,杭州市中职学校共创建省级品牌专业17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15个,市级品牌专业40个。

同时,杭州市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主线,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积极尝试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学徒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迄今为止,全市教育部门办中职学校全部参与试点工作,试点专业数36个,占全市专业总数的51.37%。已创建省级试点单位6个、评定市级试点项目20个,建成8个列入教育部试点的专业标准,《中职现代学徒制——杭州样式》正式出版,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杭州样式”初步形成。“十三五”期间,杭州将建成20个市级示范性校企合作共同体、10个市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50个市级教学实训车间、30个市级技能名师工作室。2018年杭州市获得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个、二等奖8个,其中6个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相关。

通过深入实施中职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杭州中职教育内涵建设得到加强,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为杭州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优质技能人才支撑。杭城中职学生发展路径更加多元化,职业发展道路越来越顺畅。

打好教育国际化的服务牌

2月,浙江杭州钱江贝赛思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浙江杭州惠灵顿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获批办学许可;11月,浙江杭州肯思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获批办学许可……

2018年,杭州市共新引进举办3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使得杭州市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数量增至8所,共吸纳了来自49个国家和地区的1351名学生在校学习。此外,杭州国际学校还拟在大江东区块投资举办东湖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暂名)。

与一所所现代化的学校同步建立起来的,还有对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日常管理和行业自律机制。今年6月,杭州市教育局联合杭州师范大学城市国际化研究院编制了《杭州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蓝皮书》,以全面展示在杭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情况;9月,由杭州国际学校牵头成立的杭州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联盟召开第一次校长会议,并就“互相协商、互通信息,维护杭州涉外教育服务良好局面,促进杭州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健康有序发展”达成共识。

“打造高品质的教育服务体系,离不开本土教育的全面对外开放。”杭州市教育局交流合作处负责人表示,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反过来也极大地促进了杭州本土教育改革与中小学办学品质提升。这一点从“千校结好”“百校结对”行动中可窥斑见豹。

杭州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在各年级都开设了不同主题的国际理解课程。一、二年级每周一节国际交流课,由外教带领学生们开展“绘本阅读”;三至五年级每周一节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走读丝路”,内容包括沿线国家的饮食文化、天气服饰、节日校园活动等。“我们也会着重向外国师生推介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经典文化课程,如篆刻、京剧脸谱、国画与书法等。”采荷三小校长黄升昊说。

目前,杭州市共有53所中小学入选浙江省“千校结好”特色学校,全市中小学与国(境)外学校结对总数超过1000对。“自2016年以来,杭州第二中学已经连续3年承办哈佛大学中美学生领袖峰会杭州会场活动。”杭州市教育局交流合作处负责人自豪地说。

把“杭州班”办到更多有需要的地方

“@拱墅中学老师,说走就走的机会来啦!”去年8月,“拱墅教育”微信公众号的一篇推文,发出了选派教师支援青海省德令哈市第一中学“杭州班”教学工作的征集令。近年来,“杭州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贵州黔东南、贵州台江、湖北恩施、青海德令哈等教育对口帮扶地区。这也开创了杭州市组团式教育帮扶的新路径。

不仅有支教教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还有政府政策的支持和经费配套,甚至有企业力量参与其中,杭州市实施的“政府+企业+学校”组团式教育精准帮扶,通过“杭州班”这一载体,在新疆、西藏、青海、贵州黔东南、湖北恩施和浙江衢州等9个省、市(州)建立起教育对口帮扶协作关系。

为求精准帮扶,2017年至2018年上半年,杭州市教育局7位委局领导都曾分头前往对口支援地开展调研考察,因地制宜地商议具体帮扶工作。

不仅如此,杭州市教育局还从顶层设计入手,加强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以确保教育对口帮扶工作有序开展。杭州市师训中心则针对教育对口帮扶地区教师的实际情况,专门设计了“三环节、四目标”的培训模式,希望在精准送教的同时,给当地教师带去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例如今年上半年对恩施州的对口帮扶,杭州市教育局便组织教育专家对恩施州教育进行了实地走访和全面“诊断”,并据此制定了一份详细的恩施州教育发展规划。“我们将帮扶任务层层分解,统筹协调全市8个区教育局、26所中小学分别与恩施州对口帮扶区(县)教育局和相关中小学校签订具体帮扶协议。”市教育局人事处负责人介绍,杭州市教育局还会对帮扶全过程实施动态管理,确保帮扶有规划、项目有方案、年度有安排、年末有考核。2018学年,共有18名教师赴恩施州挂职支教。

送先进教学理念、派优秀骨干教师、办私人定制培训,杭州市教育局的精准帮扶远不止于此,通过加大师生互派力度、打造信息化平台,对口帮扶两地的教育交流往来也越加频繁、便捷。为达成这些目标,杭州市教育局仅2018年安排的对口支援地区教育项目资金就达到了9020万元。其中,市教育局还从本级教育经费中划出600万元,专门用于受援地区校长、骨干教师来杭挂职、集中培训学习,组织杭州名师、名校长赴对口支援地开展送教支教活动等。

家门口有了更多顶尖大学

10月20日,西湖大学成立大会在杭州举行。作为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校,西湖大学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为前身和依托创办,自筹办以来,就按照“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

从最初的一片空白到现在初具雏形,校园设施基本齐备、师资队伍逐渐壮大、尖端研究陆续开展、人才培养扎实推进,西湖大学正努力在崭新的白纸上,描绘出美好的图画。

西湖大学的“落地”,标志着杭州市“名校名院名所”建设工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017年5月,杭州市启动了“名校名院名所”建设工程,旨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强省战略和人才强省的工作导向,全面提升杭州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同年12月31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名校名院名所”建设的若干意见》。

“三名工程”的蓝图是宏伟的:今后10年,杭州将引进建设一批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重点引进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学、全球排名前100位的世界一流大学,以及全国学科评估前5位或全球排名前20位的学科。

根据《意见》,今后10年,杭州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针对不同类型的引进项目,由市和区县(市)两级财政给予前期5年的运行经费支持。其中,对引进的国内大学分校、校区、研究生院和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给予最高2000万元补助,对引进的科研院所给予最高3000万元补助。对引进特别重大的项目,则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确定经费扶持政策。

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明确由地方政府负责提供保障的引进项目,原则上由落地区、县(市)政府进行建设,或对已有楼宇进行改造,实行“交钥匙工程”。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享受杭州市人才政策给予相应的支持外,提供多渠道的住房保障。

截至目前,除西湖大学正式获批成立外,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怀卡托大学联合学院正式成立,完成了两届招生;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已签约落户萧山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已签约落户滨江区,奥克兰大学中国创新研究院已签约落户经济技术开发区,均已正式设立运营;今年4月,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签约共建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

此外,杭州市还启动了与多所国内外一流大学来杭合作办学的洽谈工作,家门口的国际名校、“双一流”大学正在成为一道新的风景线。

新名校集团化让教育“落差”归零

2004年,杭州市首创“名校集团化”,为全省乃至全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成功案例。

但随着新老城区融合以及下辖县市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杭州新老城区学校之间,城区与桐庐、建德、淳安之间,在教育质量、优质教育资源上“落差”日益显著。

怎么办?从优质资源供给侧改革入手,杭州市开启新一轮名校集团化改革:深化实施以“跨域突破、县域盘活、师资融通、技术带动、治理跟进”为主要特征的名校集团化战略3.0版本,实现基础教育从县域优质均衡走向市域优质均衡。

办学跨域突破。为盘活县域教育资源,在杭州市教育局支持下,市属高中名校出市入县,在桐庐、建德、淳安等3个县(市)高中重组建立紧密型教育集团,推动主城区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向城市新区和县(市)延伸。2015年下半年,桐庐中学正式加盟杭州第二中学教育集团,在合作办班、师资建设、管理交流等方面深度合作。“如果没有与杭二中的跨区联姻,生源流失的情况还会愈演愈烈。”桐庐中学副校长何国民庆幸道。目前,杭州市跨区域跨层级市域普通中小学名校集团已有22个。

教师跨层转编。为让更多教师跨城乡流动起来,杭州市教育局、市编委办、市财政局牵头协调桐庐、建德、淳安三地政府部门,从三县(市)跨层级划转部分事业编制到杭二中等5所市直属名校集团,专项用于名校集团间的师资互派、合作办学。截至目前,上述三地已跨层级转编制60个,纳入市本级事业编制基数。同时,以深化义务教育教师校长“县管校聘”改革为载体,推进教师刚性流动,建立并完善名师资源培养和输出的长效机制;全域推进名师乡村工作室,打造“1+10+N”的乡村教师培育机制,培养培育一大批乡村骨干教师。

资源触网互联。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精准化、差异化、个性化,杭州市教育局支持名校集团核心学校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建设以共享优质师资和课程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网上学校,构建集团成员网络学习共同体。目前,杭州市已全面实现从小学到高中全学段各学科名师公开课微课学习网上点播服务,建成100个精品名师网上工作室,创建“学科基地校”43个,同步打造了一批“网上名校集团”。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