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莉萍
教龄3年内的新教师能做什么?
教师詹家勤的回答是:“成为区教坛新秀。”
教师张聪聪的回答是:“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活动中上展示课。”
教师张子栋的回答是:“指导学生在全国模型体育文化节上获得4个一等奖,教科研项目在杭州市教师小课题中立项。”
历经20余年的快速发展,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已拥有57所中小学、幼儿园,逾3000名专任教师。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比六成多,每年有200多名新教师入职。在开发区社会发展局副局长钱晓华眼中,“全面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才能推进开发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实现质的飞跃,这决定着开发区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而教师刚入职的前3年是最有教育理想与教育激情的黄金成长期。“做好新教师的培养工作,就牵住了开发区教育‘发家’的牛鼻子。”省特级教师杨迎冬在开发区教师进修学校负责新教师培养工作已4年,和新教师们一起收获了“每年100余人次获区级以上教学类评比大奖”的硕果。
“一切离不开实用的培训策略、双导师的培养模式和创新的激励机制。”杨迎冬总结的,一项项都是该区新教师成长、成才的“福利”。
职业精神、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个人成长、人文素养……“教师们不需要结构性差、关联度低的散点式培训,于是我们瞄准了新教师专业发展中最核心的几大母题,开发能让每一位新教师拥有一些‘带得走’的能力的培训项目。”杨迎冬介绍,新教师最需建立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因此关于“师德规范”“职业规划”等培训内容占了近40%。詹家勤是启源幼儿园的一名教师,收获区教坛新秀称号时教龄刚满2年,“决定我成长的是3年成长规划这份培训作业,导师们为我量身定制的各种帮助以及规划下的自我鞭策,让我倍加努力”。
而从事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和技能等培训,则以参与式、体验式的实践性培训为主。曾获得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的学正小学教师魏娟、获全国思维型教学优质课评比特等奖的下沙中学教师张彦灵……都曾在开发区课堂节新教师专场做过专门的课堂展示和经验介绍。“课堂最主要是孩子们的,我设置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提出的问题,唯一的标准是孩子是否喜欢,是否能帮助孩子解决他们的问题。”课后,魏娟的这番话令新教师们陷入深深的思考。
“不以应试教育的手段培训教师,注重培养新教师的核心素养和高阶思维,他们才能顺理成章地在自己的教学中推进素养教育。”开发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陈锋介绍,在该区的持续培训活动中,会有新教师自由分组,分头认领一个由他们自己讨论列出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会团队合作讨论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展示出来”。这还不是结局。接下来,各学科教研员和区级教学名师、骨干,会通过创设情景、研讨、讲座、行动学习等多样化方式,引导新教师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对问题进行深层次剖析,理清根源,寻求解决途径,从而进行思想风暴。
“每学期,教研员都要听一轮新教师的课;每位新教师都能享受由各级名师担任‘区导师+校导师’的双导师制;分学科、分学段,在‘大班+小班’交换培训机制中,新教师做中学、研中学、议中学、辩中学……”杨迎冬介绍,新教师不仅有名师的引导,更有“就近发展区”——新晋区教坛新秀的“现身说法”,“他们的成长经验与困惑,更能在新教师中产生共鸣,激发新教师成长”。
“全区青年教师1900余名,每年新进200余名新教师,这样庞大的基数下,要评区教坛新秀,学校名额都要被挤破头!”2016年,开发区新晋的教坛新秀名单上,下沙第一小学教师何夏苑等5名新教师榜上有名。“我们5人没占用各自学校的评选名额,而是通过新教师成长快速通道进入评选考核的。”新教师3年考评均为优秀者可直接参与区教坛新秀的评选考核,这样的政策让何夏苑等5人成了首批受益者。
为新教师开通成长快速通道,是激励,更是鞭策。“新教师每年培训后都要接受专门的考核,特别是第一年,既要考核新教师的教学实践,又要考核他们的四项基本功。”杨迎冬介绍,开发区已初步形成了新教师激励鞭策机制,如在各类教学评比中能享受单独设置一定比例的获奖名额,“更多的是不断增加的各种展示机会和各项挑战性任务,‘逼着’年轻人不断攀登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