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11月19日 星期

“进校园”须慎重


□朱小峰

传统文化进校园、救护知识进校园、税法进校园、禁毒进校园、防治艾滋进校园……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陆续有100多项相关工作试图进校园,“从娃娃抓起”。(11月13日《半月谈》)

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园,具有场所空间大、设施齐备以及人员素质高、完成指令高效等特点,无疑成为各种活动开展的最佳之选。各个责任单位或部门在社会上很难开展,或者开展效果不好的活动,最后都会转向学校,希望通过教育行政命令的方式进入校园,把推行或者普及某类知识的任务交给师生。

各种“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其内容看起来没有一个不是有用的,也都是很正规的,然而学生每学期有既定的学习任务,这些额外的内容很可能成为他们的负担。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也有限,让教师来组织这些活动,无疑又额外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若各个部门都拿着文件、扛着大旗,以“积极响应上级要求”为名,通过各种渠道,把自己的一摊工作挤进课表,甚至对学校下任务、定指标、搞检查,校园的负担必然日益繁重,师生也将疲于应付。

戏曲是传统文化瑰宝不假,但不是非得进所有的学校,有些孩子可能并不待见它们;税法知识很重要,但蜻蜓点水式的一场展览或讲座,未必能保证入脑入心;廉政建设在企事业单位是必须的,但让小学生在学校里煞有介事地学,回家后再一本正经地去告诉父母,是否真的有必要?

教育要减负,校园要安静。任何教育阶段的课程安排,都必须经过科学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既不能随意减少,也不能任意添加。各种“进校园”“进课堂”活动要么挤占正常的教学时间,给师生“增负”,要么因为强行加塞,教师不得已而为之,既没有实质性效果,又破坏了校园的安宁氛围,往往流于形式和程式化。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长此以往,惹得师生家长怨声载道。

学生喜欢踢足球、打篮球,学校可以组织一支足球队、篮球队,请高水平校外人士来帮助训练;学生喜欢唱歌表演,可以考虑组建一个文艺社团,聘请有专业资质的人士进校来指导……不是说所有活动一概不要“进校园”,而是说不能强行加塞,符合需求的“进校园”活动才会受欢迎,才会收到效果。

所以,组织“进校园”活动之前,一定要征求学校意见,学校要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要考虑这些活动是否适合学校,学生是否真的愿意学习。拍拍脑袋、一纸文件,动不动就决定“进校园”,且美其名曰“从娃娃抓起”,这样的活动还是少一些吧。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