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展台
本版新闻列表
 
2018年11月7日 星期

集团化办学——儿童发展的崇文“范式”


□秦 丰

对于杭州市萧山区的老百姓来说,9月正式开学的崇文世纪城实验学校让他们离“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的梦想又近了一步。作为杭州市崇文教育集团旗下的一所现代化学校,其高智能、人性化、综合体的校园外观格外抢眼。引人瞩目的教育教学环境背后,是集团积淀多年支持儿童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及科学完善的办学体系。

“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百姓,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更加美好的教育。”怀着如斯愿景,在杭州市崇文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俞国娣的引领下,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开启了集团化办学的新征程,16载潜心耕耘的崇文“新班级教育”也将迎来崭新的时代——

A 课程升级:重构儿童发展的“时空”

从走进校园的那一刻起,儿童将开启一段怎样的旅程?学校可以为儿童的现在和未来发展提供怎样的课程支持?如何助力儿童闲暇时的自由学习?这些都是集团思考办学的起点。“在国家课程体系外,学校应该在开发满足学生需求、丰富且不断有所创新的特色课程上大有作为。”俞国娣校长说,集团形成了“孕育来自交往的唤醒与实现”的课程理念,从着眼学科知识向聚焦立德树人转变,着眼于重构儿童发展的“时空”,着力培养学生“存德性、明自我、会学习、擅交往、有视野”五大核心素养。

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集团历经多次开发,逐渐形成了九大类以学科整合和时空重构为主要特点的特色课程群。包括: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进行综合性学习的主题课程;运动课程;国际理解课程;经典戏剧课程;学生自主选题,以问题或项目任务为载体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创新研究室课程;专题研修课程;选修课程;基于个性化需求(比如免试学生)的定制课程以及未来课程。

作为新班级课程的升级版,运动课程和未来课程是集团着力打造的两大特色课程。运动课程包括体育走班、特长选修、游泳课、运动赛季、活动晨间等板块,通过各个板块的互相补充重构学生运动时间。同时,打通校内球场、攀岩馆、田径场、模拟越野跑道、生存训练区、体育馆、运动中心等,保障学生的运动空间。以一个四年级学生的一周运动课表为例,从一早的活力晨间到下午的体育走班,再加上每周一次的游泳课程,学生不仅可以在一天内体验不同的运动项目,每天近两小时的运动时间也得到了保证。“通过课程,我们实现了让运动成为学生闲暇时间的主要生活方式、让运动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这一目标。”俞国娣说。

基于人的发展的思考,面向21世纪的未来公民素养除了沟通合作、自我认识与调控、批判性思维以及学会学习等以外,还有信息素养、生活技能、自我规划以及艺术与阅读素养。在崇文课程体系中,未来课程的设置弥补了传统课程的不足与缺陷。其中,生活与规划课程主要指向学生的生活意识、技能与情趣的培养,对自身的生活与工作进行合理规划的能力养成;艺术与阅读课程,主要指向以艺术鉴赏、艺术想象、人类审美、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的养成;STEM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多种情景中发现、表达、解释与解决问题的能力。STEM课程包含六大板块,分别是“乐高空间”“木作工坊”“3D造型”“VR全景”“编程天地”和“动画世界”。

特色课程集群在崇文的落地和生发,有效拓展了学生学习和选择的“时空”。而基于选择的崇文课程,也打破了长期以来刚性的、静态的课程样式,使得一生一课表、一班多课表在这里成为现实。

B 教学变革:助力儿童的“学习”

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直接带来的是教学方式和结构的根本性变革。根据不同课程的组织和学习需要,崇文的教学方式也分成三种类型。其中,国家基础课程和部分特色课程主要采取协同教学和走班教学两种方式,而定制课程和专题研修课程则采取师徒教学方式。崇文特有的师徒教学包含两层内涵:一是指向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活动,教师只是观察者、协助者与合作者。这在学生学业整理、问题探究与学习成果发布(比如阅读成果的发布、举办学生画展等)中得以呈现;二是个别教学,即教师针对“特殊需求”学生定制学习计划与内容,以师徒单独传授形式开展学习。个别教学打破了学习年段、教材、程度与时空的限制,真正实现了个性化学习。

协同教学是建立在教师包班(两位教师包揽所有国家课程的教学)基础上的教学改革,采用学科教学的“协同合作”,即两位包班教师同时进课堂进行分工合作授课。一方面,打破了以教师个人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同专长的教师组成教学小组设计教学;另一方面,这样的协同,也使得各门学科有机地、科学地融合在一起成为可能。这种融合,不是各学科的简单拼凑与叠加,而是课堂教学的深化,是丰富多彩的教学与交往活动。同时,协同教学客观上使小班更小,变成“小小班”,进一步缩小师生比例,使得针对学生差异进行教学的可行性大大增加,为每个学生的最优发展提供帮助成为可能。

具体而言,协同教学的课堂实施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适应学生不同认知风格的平行教学型,对相同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途径和方式,由两位教师同时对能力不同的两组学生教授相同的内容。比如同一堂语文课,有的学生用音乐来启发或导入很合适,另一部分学生可能适合用身体运动智能来导入,两位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使用不同手段进行教学。二是适应学生能力差异的并列型,两名教师同时教授同样的内容,将学生分为一个大组和一个小组,学习水平差异不大的大部分学生放在大组,由一位教师教;学习有问题或对课程暂时难以理解的少数学生放在小组,由另一位教师教。三是适应学生兴趣差异的“学习站”型,两位教师同时教,但是教学内容不同,形成两个“学习站”,教师在一开始就向学生介绍这两个“学习站”的学习内容,学生根据爱好进行选择。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能开设第三个“学习站”,学生可以在这个“学习站”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一些自学材料开展自主学习。但是,不同“学习站”之间的学习内容并不是毫不相关的,它们的设计都是围绕着同一个主题,学生可以选择的是关于相同主题的不同内容。四是适应个别化教学的一教一辅型,即一位教师主讲,另外一位教师作为教学助理,辅助这位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协同教师可以辅助操作仪器、参与协助组织;可以对学生进行课堂观察,并在课堂日记中作记录。

C 活动赋能:丰富儿童的“交往”

这两天,一年一度的崇文艺术节热闹登场。清晨走进校园,孩子们都会被各种街头艺术秀吸引,有各种中外乐器的表演秀,有个人舞蹈秀,还有学生个人画展等。除此之外,今年首次出现的经典阅读展示秀更是博人眼球,每个班各自选择一件经典文学作品,通过角色扮演或创编成情景剧的方式推荐给同伴。

崇文每个学年都举行“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英语节、悦读节、数学节、公益节”七大校园节日,其中科技节、艺术节为期一周,其他节日一到两天。凡是七大校园节日活动当天,全天不再安排语文、数学等国家课程内容的学习,确保学生或一周,或一两天全身心投入到节日课程活动中。

通过丰富的活动,重塑同伴、师生等人物关系,为儿童以积极而友善的心态交往“赋能”,这是崇文办学坚持多年的理念。“学生到学校里来,不仅要学习知识、技能,更要学会交往,通过活动、课程乃至班级文化的多年浸润,‘擅交往’已经成为我们学生最重要的特质。”俞国娣说。班级是学生天然的交往场所,有着家庭无法取代的作用。崇文一直以来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班级里桌椅摆放一改以往“秧田式”的方式,灵活多变的摆放形式更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

团队游戏是崇文富有特色的交往课程,每周一课时。团队游戏分为环境适应、意志责任、竞争合作、沟通交流、创新合作五大类,按年段编排序列。团队游戏的核心环节是反思,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畅所欲言,矛盾化解了,埋怨变成了包容,冲突变成了理解,新型同伴关系得以建立。

此外,在大量需要以走班形式完成的选修课程、运动课程中,学生们通过与不同伙伴的合作与学习,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展。

D 资源盘活:支持儿童的“成长”

崇文的特色课程与活动,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体验成长空间,但成长空间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内,要把社会上的所有教育资源盘活,把孩子放到更大的社会空间体验和成长。崇文用“六大专题研修”课程充分证明了这样的可行性。

“六大专题研修”课程分年段实施,让每个孩子6年中分别经历6种研修课程,值得一提的是该校三至六年级的“走进社区”“生存训练” “国防教育”“农事体验”四个专题研修课程都是为期一周的封闭式课程,给学生提升自主管理能力带来极佳的成长体验。在专题研修中,学校整合了杭州市第二课堂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校外资源内容,将其纳入整个课程体系中。

除了社会资源外,另一种更需要激活的资源是家长。家校关系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学校和家庭在教育思想上不统一,家校之间缺少交流与联系,是家校关系中突出的问题。为此,崇文非常重视家校关系的经营,提出“我们的孩子我们共同来教育”的家校合作理念,把创设良好的家校共育氛围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

崇文一直致力于畅通家校沟通与交流的渠道。每年新生入学或是教师新接班,班主任都要与任课教师一起到每户学生家庭进行家访,详细了解家庭教育情况,向家长介绍“新班级教育”的理念与特色。每个学期,教师还要不定期地进行家访。家访时,教师会做充分准备,携带学生成长档案与家长沟通,并记录家长提供的信息与材料以便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定期举办家长会也是家校沟通的好方式。学校每个学期会举办三次家长会,学期初的家长会重在与家长沟通本学期的培养目标,以便家校达成共识;期中家长会重在宣传学校办学理念,通过专家讲座的形式将“新班级教育”理念渗透到每一位家长心里;期末家长会则以“一对一”的形式开展,每位家长单独与教师沟通,使交流更具针对性。除此之外,每学期学校还要开设“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近距离走进课堂、走进孩子的日常生活。“家长开放日”内容,一学期为课堂教学观摩,一学期为专题研修课程、团队游戏等校本课程观摩。

充分的沟通与交流使家长对于学校的育人理念有了深入的了解,充分激发起了家长参与学校育人活动的热情。学校各种大型活动总是能看见家长忙碌的身影。崇文教师努力让每一位家长都成为自己的“同事”,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

E 评价多元:每个儿童都是最好的“自己”

作为办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崇文对评价的改革也进行了多元化的探索。改变单一的以教师为评价主体,以纸笔测试为主要评价方式,以学业为主要评价内容的传统评价模式,代之以教师、家长、学生为多元评价主体,以情境化测试、综合能力测试、档案袋评价、课堂观测、阶段学情反馈为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让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得到恰适的评价和积极正面的引领。

多元的评价方式实现了学生成长评价的三维覆盖。首先是学识指向的课程学习评价,主要包括学科课程评价、专题活动课程评价和社团活动课程评价。评价方式有:学业报告单,这是学科课程的主要评价形式,但是其中反馈的内容不仅包括笔试成绩,还囊括了身体素质、教师的描述性指导语等;阶段性评价,指的是学生在完成一个单元或一个阶段学习后,学科教师从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单元检测、课外阅读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免试评价,指的是学生在基于阶段学情反馈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达到《免试标准》的学生期末免试的评价方式。在复习和期末测试期间参加学科融合的免试生研究性课程学习。

其二是能力指向的综合应用测试评价,主要考核学生运用各类学科知识、技能,结合自己偏好的学习方式,个性化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上的必修课程测试主要是纸笔测试,过重的倾向“知识”是其最大的弊端,很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往、情感态度等价值观没办法在纸笔测试中体现出来。针对此,崇文创新性地开发出一种全新的评价模块——综合能力测评,在每学期末指定一个下午进行,将学生的知识技能检测内容综合地设计到某一个主题任务中,其中包括各学科的知识技能,通过将各类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并综合地加以运用去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检测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以新近一期的综合应用测评“我心中的崇文十景”为例,要求学生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完成收集和多媒体展示“崇文十景”,任务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选择同伴组成一个小组完成,甚至可以跨年级选择内容参加测试,或选择不参加。在全校学生进行综合应用测评的那个下午,学校的各部门、各任课教师均在办公室“待命”,接受学生的咨询,学校所有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电子阅览区、实验室、音体美等各专用场馆、课程专用教室均开放,为学生提供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解决问题、查找资料所用。这样的综合应用测评,崇文学生在小学阶段要经历12次。

其三是德行指向的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评价,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行为和综合实践三个方面。评价的载体有小海燕成长手册评价、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荣誉评选奖励以及学生志愿者积分卡评价等。小海燕成长手册是学生个人记录学校生活、学习成长的重要载体,学生人手一册,每天使用,学生在手册上记录每一天的学习生活,教师写下反馈与指导语,以此评价学生一天的校园感悟、交往体验和德行操守等。学生成长档案袋是学校为每一个学生建立档案袋,存放有学生学习生活、个性成长有关的具有典型性的作品以及相关的成长资料。材料定期更新添加,每一位学生从中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志愿者积分评价指的是给每一位学生建立志愿者服务积分卡,学生凡是参加社会、学校的公益活动等,都可以根据参与时间的长短以及付出给予志愿者积分。

因为多元评价,学生变得更加了解自己,更加自信,更加懂得与他人交往,也更懂得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而教师也在坚持对学生多元评价的同时,更深刻地领会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在肯定学生差异、发展学生差异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