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10月10日 星期

莫把教育科研当“花瓶”


□朱建人

日前我省发布的《2018年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改革试点方案》中明确评聘标准要“体现教学的中心地位和日常考核结果的应用,把一线教学水平、学生管理能力和教育教学业绩摆在重要位置,淡化学历和资历,原则上不再将发表论文作为评聘职称的前置条件……”上述这些规定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对教科研的弱化,但从深层次看,其实是对当下教育科研日趋浮躁化、功利化现象的反省与纠正。

对论文、课题等教育科研方面的要求是职称评审改革绕不过去的话题,也是中小学教师最纠结的问题之一。毫无疑问,在“重师德、重业绩、重能力”的政策导向下,对教师的科研硬指标“松绑”是一个趋势。然而,如何来解读这样的“松绑”?是对教育科研工作彻底的“淡化”,抑或另一种加强?实质上这取决于对中小学教育科研是否有正确的理解,以及教育科研工作本身是否定位正确。

上个世纪末,随着越来越多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目标的基本实现,我国教育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战略重心的转移,呼唤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强化。一时间,学校教育科研蔚然成风,教师的专业素养由此获得迅速发展。然而,随着诸多教师、校长评价指标越来越紧密地与教育科研的显性成果挂钩以后,教育科研的功利化倾向便日趋凸显。写论文就是为评职称,做课题就是为当名师。甚至不少教师把课题的立项也看作是一种荣誉,而不是一项需要去研究探索的任务。由此,教育科研在不少人眼里,也便成为一些人用于装饰门面的“花瓶”,拼的是课题立项数和论文获奖发表数,导致不少人把大量精力花在了泡沫化的科研之中,而教育科研对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对教育教学改善的影响力却在逐渐衰退。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地区为科研考评指标“松绑”的政策表述其实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我以为,当下提出与科研功利化相对应的“反制”政策,其本意是在提示广大教师不要把教育科研当成是装门面的“花瓶”,而应该脚踏实地地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为提升教育质量做一些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实践不断寻找教育教学的规律,使自己真正获得专业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进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我们能否这么认为,卡脖子的东西少了,自由探索的空间就大了。当教师的科研成果“发表”与“获奖”要求不再是评职评优的“硬杠杠”了,真正的科研或许就开始了。写论文是自己工作反思的需要,教师的教学日志、教育故事等或许都能成为很好的研究见证。我们反对“花瓶”式的科研,其目的是倡导教师沉下心来搞真正有实际效用的教育科研。一生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这所农村中学担任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直到去世前一年才获得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的陶行知先生生前估计也没拿到过什么荣誉证书,这并不影响他成为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莫把教育科研当“花瓶”,但充分重视教育科研,积极探索教育规律,促进教育的现代化转型,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是每一位教师应有的担当。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