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8月27日 星期

海曙:大家一起帮孩子“圆梦”


暑假社会实践是中小学生非常有益的“一堂课”,我省一些县(市、区)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他们是如何破解实践中存在的活动形式单一、岗位场地有限、评价把关不严等难题的?本报即日起推出《中小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观察》栏目,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李 平 通讯员 池瑞辉

“对各社区、辖区单位实践指导教师、银发志愿者们为‘海之梦’的贡献,道一声感谢!”这是宁波市海曙区白云街道社区教育负责人王敏洁前不久在朋友圈发的一条微信。

早在2013年,海曙区就通过招聘会的形式为中小学生提供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招聘对象主要为新初二和新六年级学生,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历练。转眼间,该项目进行到了第6个年头。

今年“海之梦”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范围再次扩大,除该区9个街道全覆盖外,还新增了集士港镇、高桥镇和古林镇。岗位增加到了251种,招聘会报录取比达到1.5∶1,意味着更多的学生得到了实践机会。

从7月9日开始,海曙区2300多名中小学生分批走上讲解员、银行职员、图书管理员等“海之梦”暑期社会实践岗位,进行每人为期5个半天的职业体验。

记者在现场看到,尽管要顶着酷暑和高温,但这些“职场小达人”的热情和精神头却丝毫不减。由于每个岗位都是他们自己在招聘会上“过关斩将”得来的,所以他们倍加珍惜。宁波市第十五中学实验校区新初二学生吴钟程说:“五年级的暑假我就报过名,遗憾的是没被聘上,这次好不容易应聘成功,很有成就感,我会好好把握这个难得的机会。”

2300余名学生要分成3批在固定的时间段里集中“上岗”,如此大规模的活动,依靠单一的力量肯定是行不通的。“从前期策划到具体实施再到活动结束,每一步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海曙区教育局终民科工作人员尹黎介绍说,“海之梦”项目最大的特色就是真正把学校、家庭、社区、企事业单位及政府联结了起来。

“几年前,一些单位对活动不够重视、青少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率低一直是难以破解的瓶颈问题。”王敏洁坦言,正因为如此,该区才会创新形式,启动“海之梦”项目,当时参与试点的街道1个、实践基地23个,志愿者和实践指导师也分别仅有75人与38人。而现在,该项目已在全市进行推广。

海曙区建立了由区教育局、文明办、81890求助服务中心、关工委及属地街道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到今年参加联席会议的单位已经扩展至20家,活动由该区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牵头,副区长挂帅,各单位分工协作,共同组织、策划。记者了解到,今年为顺利推进这一项目,从5月上旬开始,从区政府到教育局、街道社区再到学校层面大大小小的会议开了十几次。

“海之梦”对所有参与学生施行“1+1+1”指导模式,即每个或每组实践学生配备由实践单位委派的一名职业指导师,同时再配置一名志愿者、一名学校教师,为实践保驾护航。所以,不要小看孩子们这3周的职场体验,背后其实有很多大人的无私付出。

为吸引更多的企业、单位及个人参与进来,每年秋季开学后不久,海曙区还会对经推荐、选拔出来的优秀志愿者、优秀社会实践指导师、实践基地、先进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奖励。“宁静港湾”婚姻家庭服务中心是今年暑期新加入进来的。中心主任罗红媛说:“这样的锻炼是课堂和书本上所没有的,有助于孩子们更加深入地认识所处的社会,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

记者了解到,6年来,海曙区共建成800多家实践基地,累计有9500余名学生走入“职场”,亲身体验社会生活。此前,一项关于“海之梦”项目的调查显示:88%的孩子表示,比起那些补习班,社会实践更有价值;56%的家长表示,孩子通过社会实践变得懂事、会体贴父母、会与人沟通了。

“‘海之梦’这个名称一语双关,既代表着海曙的梦,又寄托着孩子的梦。事实证明,‘海之梦’实现了让孩子们走出家门、校门,走向社会;实现了‘学生有收获、家长见成效、参与单位有所得’的多方共赢、良性循环的目标。”该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海之梦”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业已走出海曙区,成了一项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