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6月25日 星期

仅优秀生能参加典礼有违大学精神


□许艳丽

“只有10%‘优秀毕业生’才能去天佑会堂参加学校的毕业典礼,现场听校长的讲话,而剩下的人需要坐在教室里观看毕业典礼的直播,父母甚至需要坐在另一间教室观看直播。” 近日,学生泪写“对不起,我不是那10%”,引发关注。对此,北京交通大学通过官方微博回应:对2018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作局部调整,全体毕业生及家长均可参加。(6月19日中国之声)

毕业典礼是大学生在校接受的“最后一课”。这一课是学生离校前最为隆重的集会,也是大学生与四年学习生活告别的纪念性活动,无论对于学校还是学生都意义非凡,值得充分珍视。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何况毕业典礼这节最为重要的“离校课程”,学校更应当精心准备,周密安排。然而,北京交通大学对于毕业典礼的安排却让人大感意外,也深深地伤透了学生的心。同属于学校大家庭中的成员,却被学校硬生生地以“优秀”“不优秀”清晰地划分了界线,给予不同的待遇。这显然与开放、民主、平等的大学精神背道而驰,又如何唤起学生的归属意识,让他们对母校有依恋与不舍之情呢?

优秀的标准是多维的,用不同的尺子去丈量,就会有不同的“优秀学生”。有的学生善于学习,有的学生善于创造,有的学生善于交流,有的学生善于运动……谁比谁优秀,很难说得清。“10%的优秀毕业生”,标准到底是什么?简单地用学业成绩或专业水平来衡量,真的客观公正吗?

再说,不管优秀还是普通,不管学生未来能否成为社会精英,他们都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学校的骄傲。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母校殷殷的期待,感受到学校充分的关注,才是教育的合理取向。学校是引领学生精神成长的场所,大学校园更应当给予学生思想的启迪,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的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识,更要提升学生的素养。如若连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都不能做到,又如何让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地与他人相处呢?

这个社会不仅有竞争,更离不开合作,社会不仅需要引领方向的精英,更需要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者,正是因为人才的多样性,才构成了社会的多元性,才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实现了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为将大学生划分等次,充满着功利与势利,实在是有损大学的形象,缺失的恰恰是教育者应有的教育情怀。

好在学校及时回应,迅速调整了不恰当的活动方案,将教育视角对准了全体学生。虽然有点被动与滞后,但改错的勇气仍然值得点赞。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