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教育·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2月5日 星期

在线播报


《国标》传递什么价值

日前,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有了首个国家标准。《国标》以学生为中心,专门增加了“学生发展”的章节,其中“招生”方面提出“关注学生群体的多元性”,“毕业和就业”方面则提出“就业平均率”等内容。(1月31日《新京报》)

《国标》传递的价值将扭转“严进宽出”的尴尬现状。从报道中不难看出,《国标》不仅涵盖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别,而且从专业范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八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甚至还给不少专业设定了具体的量化指标。这一系列务实的举措,既为各高校改进教育质量提供了遵循,也有助于促使学生提升对学业的价值认同。

教育不仅是知识、经验、技能的传授,也是文化认同的塑造、价值追求的引导。《国标》的初衷,在于倒逼大学生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学习上,提升专业能力,涵养综合素质,实现多元化、个性化发展,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业。更为关键的是,《国标》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真正实现了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为那些喜欢得过且过、热衷投机取巧的大学生敲响了警钟。

@丁恒情

来源:红辣椒评论

不能任由“重点班”大行其道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4名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者身边的初中学校有“实验班”“尖子班”等变相重点班,47.7%的受访者不支持义务教育阶段划分重点班。

前不久,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在保障学生平等权益方面明确规定要实行均衡编班,不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但现实中,以实验班和普通班、尖子班和基础班等方式变相区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情况依然存在。各色名目的班虽然没有冠以重点之名,但却是在行选拔优秀学生、组建重点班之实。

变相重点班隐潜于义务教育,折射出一种畸形的学校发展观和教育管理观。应通过普及义务教育法、强化家校沟通和家长教育等,让义务教育的“普惠”“公平”“优质均衡”“全面发展”“综合素养”等关键词深入人心,让全社会都形成正确的义务教育观和素质教育理念,从源头上遏制变相重点班的滋生蔓延。

引入第三方办学行为评价机制,让义务教育学校实现管办评分离,让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监督,让学生对学校的办学管理拥有监督权和发言权。对于出现变相重点班等违规办学行为的,不仅要在校长考核评价、学校办学评估、政府教育发展考核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估中实行一票否决,更要深挖根源、查清原因,对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从根本上让变相重点班淡出义务教育。

@许朝军

来源:搜狐

莫让早教机构

绑架了孩子的成长

近年来,由于需求旺盛,早期教育机构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其中乱象丛生。部分早教机构生意靠加盟,无须任何培训或资质,只要投资几万元就可加盟;客源靠买卖,通过招生代理“购买”生源;上课靠忽悠,广告内容与实际课程脱节,招生时随意承诺,合同语义模糊,缴费后立马变脸。(1月28日新华社)

早教市场如此火爆,一方面反映了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早教机构敏锐的市场攻势,他们抓住了家长的心理,瞄准了家长的钱袋,其虚假的宣传、不着边际的承诺,令家长们不得不就范。

家长们需认识到,早教并非“早一点教”。早教的核心在于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对事物的好奇心、良好的行为习惯、丰富的情感和对周围人文与自然环境的正确态度,不是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或者培养某项技能。过早地给孩子的能力贴标签或者进行不必要的培训,让其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必然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压力,不仅起不到开发潜能的作用,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快乐的童年,逐步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家长对孩子学习兴趣、好奇心、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丰富情感、审美情趣的陶冶,并非一定要依托早教机构,家庭教育完全能担此重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传身教和榜样示范作用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王 营

来源:蒲公英评论

别把“爱情课”来迟了当笑谈

一些大学开起“爱情课”,都还算是新闻;那么,给中学生开“爱情课”呢?近日,南京市政协委员侯小东带到该市两会上的一份提案建议,加强中学生的爱情观教育,多增加一些爱情相关的课程。他的建议也引起了家长、教师和学生们的热议。有位高三学生便坦言,这种课程放在初一初二才比较合适。

一边是政协委员建议中学里增设“爱情课”,而另一边却是高中生说这样的教育似乎有点“来迟了”,二者归结到一起,映射出当前情感方面教育远远跟不上学生的认知发展的现实情况。由此,我们也不难得出结论:给中学生开设“爱情课”,并非赶时髦、求热点,而是确凿应成为完善学校教育的一道时代命题。

别把爱情课来迟了当作笑谈。专家学者屡有提示,到了中学阶段,随着生理和心理发育高峰期的到来,学生们对爱的理解范围更加扩大,异性之间朦胧的好感会渐渐产生。中学生对爱情的理解以及自身爱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欠缺,必须让学生深刻理解爱的责任和担当。所以,多一点正确的爱情观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理性对待异性同学间的交往,顺利度过爱已萌芽的青春期。

@司马童

来源:光明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