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1月29日 星期

让清廉文化走进课堂滋养心灵


□本报记者 叶青云

简洁大方的贺卡上,手绘了傲雪蜡梅、出泥荷花等图案,一个大大的“廉”字特别醒目。这两天,长兴县李家巷镇中心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家长们,都收到了自己孩子亲手设计和制作的“廉洁贺卡”,这张是其中之一。该校校长张志国介绍说,以设计廉洁贺卡的形式向家长送去新年的祝福,旨在家校联手营造一个廉洁、简朴、文明的新春佳节氛围。

前不久,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清廉教育”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要推动清廉文化进校园,努力把清廉文化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校园环境布置和文化艺术活动中,使清廉文化走进课堂、浸润校园、滋养心灵。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像李家巷镇中心小学一样,我省许多中小学近段时间以来,纷纷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清廉教育,把清廉文化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渗透于校园日常生活。

融进校本课程建设

收集一批廉洁警句或名人故事、举行书法和绘画比赛、开展相关书籍阅读、召开主题班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据了解,这些廉洁教育活动是各校开展最多的,通过主题活动,把廉洁教育与学校德育、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教学、校务工作、师德师风建设结合起来。正如温州瑞安市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单秀华所说,通过廉洁教育的开展与落实,充分营造学廉、敬廉、思廉、保廉的良好氛围,培育学生廉洁意识和价值观念,进一步提升全校师生的清廉意识。该校分别在党员干部、全校教职工和全体学生三个层面上开展“崇清敬廉”为主题的活动。同时,学校将师生的清廉文化优秀作品在党员活动室、走廊墙、校园网展示,供全校师生学习。

还有一些学校,在系列活动的基础上,开设校本课程、编撰校本教材,努力推动清廉意识在中小学师生间入脑入心。

慈溪市观海卫镇卫山学校每学期每班都会开展至少10堂以上的清风(清廉)课。学校于2017年4月专门组织教师编写了《弘扬中华美德》校本教材,该教材共有10章,以传统“十大美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耻、勇为主线进行编写。每堂课都会由走近美德(内容阐释)、感悟美德(漫画图集)、观察美德(美德图画)和读懂美德(读廉洁故事)4部分组成。该书编写者、学校办公室主任王永生告诉记者,用浅显易懂的文配图方式,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廉洁故事和清正人物印象更深刻,廉洁思想渗入学生的心田,“这套校本教材出版后,深受全校师生的喜爱,不仅是学生,教师也从直观形象中联系检查到自身的不足,进一步明白了今后该如何更好地开展育人工作”。

作为浙江省廉政文化教育先进学校示范点,常山县何家乡中心小学的清廉特色教育由来已久。该校从2007年就开始着手校本课程“廉泉”的开发,如今三到六年级学生每学期安排校本课程不少于36学时,学期末学校还会开展“何小廉政文化周”活动,通过文艺演出、廉洁故事大王评比、廉洁小诗人评选、廉洁漫画展等形式集中展示课程活动成果。“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让学生了解家乡名人的廉政事迹,从而在每个学生心中播下廉洁的种子。”校长毛海明认为,廉洁文化建设应立足当地、植根学校,才有生命力,“何家小学所在的何家乡人杰地灵,自古以来人才辈出,他们做人正直、为官清廉,堪为后世楷模。这一笔笔精神财富,我们有责任把它发扬光大,并教育何小学子公正做事、清白做人”。

借力传统文化资源

“堂堂正正做人呱呱叫,民风纯带来政风好,风清气正阳光照……”这学期以来,长兴县小浦镇中心小学特色团队“小京班”成员们经常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带着自编自演的清廉文化宣传折子戏《好家风,代代传》走进社区为群众表演。这出戏贯穿“修身,齐家,平天下”理念,内容包含了岳母刺字的故事、《朱子家训》,以及小浦镇方岩村的《许氏家训》中的精华部分。学生活灵活现的表演增强了宣传的感染力,让观众在享受国粹的同时接受了清廉文化的熏陶。该校以京剧特色文化为抓手,把勤政廉政知识融进国粹艺术中,创编了很多宣传节目,并推出“廉谱”宣传画,以“包公”为主角进行视觉呈现,让师生多角度接受教育。“无论是从京剧本身的艺术特点来说,还是京剧故事中的情节而言,都包含了很多正能量的东西。例如三眼一板、有规有矩、内方外圆的艺术特征和清正为民、勤劳刻苦、不畏艰险、除暴安民的京剧故事等。这些内容对师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谈起学校坚持把国粹艺术与廉洁文化融为一体的初衷,校长韦炎龙说:“我们将充分发挥‘小京班’的作用,大力培育和弘扬清廉文化,并通过校园辐射社会。”

东汉时期会稽太守刘宠抛铜钱于西小江中,江水顿时清澈见底,钱清始而得名。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中学秉承“一钱清风”优良传承,整合绍兴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坚持将清廉教育作为高中生德育的重要内容。校长胡木强认为,充分挖掘“一钱太守”刘宠这一特色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廉洁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廉洁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辨,有利于将“一钱太守”的廉洁品质,在越地传承与发扬。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