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1月17日 星期

基础教育国际化:不只看起来很美


□本报记者 张乐琼

“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教育国际化有着明确的要求,然而,在汹涌而来的教育国际化浪潮中,基础教育何去何从始终百家争鸣。

近日,在由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工作站和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联合举办的“新班级教育”国际化发展高峰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出发点和关注点到底该是什么,又该如何走出只单纯注重表象的“国际范儿”。

重在价值观和技能

“毋庸置疑,我们的学生唯有在初始阶段打好教育国际化的基础,方能保证在未来的国际化世界中生存。”新加坡南洋孔教会副会长王国华称,未来教育将是全人教育,学校必须为此做好准备。他说:“在国际化视野下,学校要做出改变,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将跨文化浸润的重点放在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与技能的掌握上。学生来学校不是为了参加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跌倒了能够爬起来的能力。”

对此,浙江大学教授刘力深以为然,他表示:不论是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全球胜任力”还是我国学生核心素养要求的“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发展”,都意味着教育元素的国际间流动要突破学生狭窄的学习定式,关注学生如何提高国际化素养,使之具备在全球化社会中一展所长所需要的技能,而不只是让基础教育国际化看起来很美。

如今,基础教育国际化是个必然选项,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徒有其表?“我们需要关注人才的培养目标,人才的发展模式和我们所采取的方法、策略,包括对评价的跟进。”崇文实验学校校长俞国娣说。而在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健敏看来,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改革应该是全方位的,首先要在理解和坚守本国教育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中西结合,进而把握课程设置这一核心,实现课程建设上的资源共享共融,打造真实文化交流下的课堂新样态,同时探索基于学生素质发展的中外教师协作教学。

其中,为适应教育国际化对课程结构性变革的要求,明远教育书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沙培宁强调,创新变革的关键要服务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我们可以将课程结构性变革由浅入深分为三个层面,包括散点式结构、分科式结构、能力整合式结构。”沙培宁说,学校要力图从第二层面提升到第三层面,以适应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警惕不留神将“结构”丢了又陷入散点式的尴尬境地。

从课程整合到教师融合

“如何表现快乐的表情?悲伤的?生气的?那么坚定的,怀疑的表情呢?”在崇文实验学校展示的一堂名为“亚瑟王(King Arthur)”的戏剧课上,负责回顾学习过程、确定重点训练场景的是学生坊主,而中外教师仅仅是小演员们请来的助手,这让人不禁惊讶于孩子的能力。

引进西方戏剧教育这一常见的儿童教学方式,并整合我国和英国的戏剧精粹课程,是该校今年戏剧整合优化课程迈出的一大步。俞国娣说:“戏剧教学是多元艺术教育的最佳整合工具,涉及语文、艺术、英语、社会等学科。由孩子们演出属于自己的舞台剧,在突出的动作和盎然的想象中天然亲近故事中的人物、觉察事件的本质,无疑能带来极大的审美享受。”

而上海万源协和双语学校则将东西融合的“重头戏”放在了中外教师合作与成长上。如何在民族自信的基础上,将国际教学中的优秀元素为我所用并能做到融会贯通,是这所学校国际教育本土化探索20年来摸到的门道。校长全力介绍,在最初中外教师独立教学的1.0版本中,中外教师与教材相互隔离,之后经历了中外教师为共同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而进行合作教学的2.0版本,如今的3.0版本是以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为中心的同心圆,外围的国际化则是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取其精华。

“由于成长背景不同,中外教师的教学观难免存在分歧。在提高教师国际化素养中,通过相互理解与磨合,我们发现中方教师比较擅长整班教学和竞争性教学策略,而外方教师比较擅长小组合作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跨文化的碰撞,可以激发许多教学灵感,而最终的评判标准是基于对孩子发展有益程度来进行有效结合的。”全力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