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向阳
最近,中央电视台一档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吸睛不少。节目通过演绎式、纪录片式、采访式等多种方法阐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让文物“活”起来,让观众感受到“生命”的文化传奇。
这档节目缘何让许多人,包括中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在我看来,吸引大家的不只是文物本身,还有其背后的故事和发展脉络烘托中的物件。一件文物的价值其实不是孤立存在的,通过旁征博引后的丰富内涵,往往使其价值倍增。《国家宝藏》邀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作为“国宝守护人”来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化“厚”起来、让文物“活”起来。这些或许是节目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如果把这档节目看作课堂,我以为这其中至少带来了两个启示:其一,破解悬念,让学习者体验过程;其二,丰富文物的内涵,讲述背后的故事,使“静”的变“动”了,“死”的成“活”了。我觉得,如今的翻转课堂、分享教学、微课学习等,都带有相应特质,给课堂带来了新的变化。
在翻转课堂中,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尊重学生学习的权利,相信他们的学习能力。课前,学生为学习激活和储备知识方法;课上,学生能更专注地主动进行学习,合作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并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课后,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和完善知识信息,合理灵活运用知识和方法。
分享教学,则以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分享、共同发展为主要形式,通过分享每个学习者的个人智慧,启迪集体中每个学生的思维,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每一个学生都是分享的主体,都是学习活动积极的参与者和奉献者,教学中关注的不仅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更是“你是如何理解这个问题的,又是如何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学习活动由此生动丰富,学到的东西也更加开放灵活。
微课学习,录制的微课简短精炼,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且能反复播放,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微课教学,悄然改变了课堂中单调的教师教、学生学的状态,直观、精彩、丰富的微课,拨动学生的心弦,盘活学生学习的潜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成功的电视节目,自有其成功之道理;成功的教学,也一定有其成功的策略。尊重学生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尊重课堂学习中心的取向,构建起学为中心的课堂,让课堂“动”起来、知识“活”起来,学习才会充满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