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2版:课堂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1月5日 星期

问题就出在写什么都不会离题


□朱华贤

高二学生申屠佳颖在作文赛场上熬制的这碗《孟婆汤》终于慢慢冷却下来了。2017年12月18日开始迅速升温的这碗“汤”,一直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上翻滚,标题大都劲爆煽情,如“击中无数人泪点的现场作文”。作为语文教研员的我,见到关注度如此之高的一等奖作文,自然免不了要仔细阅读,继而深入思考。况且我就是《钱江晚报》的订户,手捧报纸,一句句读下去时,觉得文字老到,视域开阔,真情实感,确实是一枚催泪弹。

然而掩卷而思:这篇作文是不是离题了呢?

第五届新少年作文大赛由作家余华担纲总评委,并为总决赛命题——《房子》和《我是谁》两个主题任选其一,意图是“要让所有学生都觉得有东西可写”。重新细读后,发现作者在文章结尾处写了这么两句:

你是我的母亲,你叫陈学慧,你最爱的是绿萝和富贵竹。

我是你的女儿,我叫申屠佳颖,我最爱的,是你。

篇末一点,也算是符合题意吧。我脑子又一转:这个材料在许多题目下都是适用的,比如梦、悟、醒、忍、车、家、记忆、倾诉、裂变、冷暖、眼睛、思念、呼唤、选择、星星、颜色、远与近、你是谁、他是谁、我与某某、与命运过招、咫尺遥远、最深情的一瞥、抹不去的镜头……凡是记叙性,带有情感的,只要在某一处轻轻点一下题,无一不能应对,简直是万金油。

一个材料在N个题目面前都派得上用场,这是材料的灵活性;一个题目能让N种材料都可以适用,这是题目的宽泛性。灵活性和宽泛性相结合,限制就像牛皮筋捆稻草,大大弱化。但是我觉得,凡竞赛都应该有限制,档次越高,限制应当越严格,否则就会有损竞赛的公正性。

人人都有话说,往往意味着说什么都无碍。

申屠佳颖是不幸的,她的妈妈遭遇如此惨烈的车祸,我由衷祝愿她早日康复;从另一个角度说,申屠佳颖又是幸运的,她真切地经历了一次强烈的情感体验,拥有了一个特殊的写作素材。当然,在懂事的申屠佳颖心里,一定是——宁可不要这样的素材而换取妈妈的安然无恙。

这不是人意所能左右的,申屠佳颖拥有这样一个别人没有的经历作为素材,是她自己所无法选择的。再加上大赛又定了这么一个宽泛的题目,挥写起来情思汩汩,喷涌而出。我读《孟婆汤》时,真有一泻千里的流畅感。

参加这次决赛的有236人,其他人在近期想必都不会(也不想要)有这样的经历,因此让他们在现场这样倾泻情感就不大可能。除非有投机心理的参赛者,动起歪脑筋,编造类似痛失亲人的悲惨故事,以期博得评委的同情。

此次大赛有没有这样的投机者,我不得而知;但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屡屡出现这样的作文,也是事实。编造毕竟是编造,亲身经历和真切感受是编不出来的。个别语文教师自诩得其奥旨,不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写作,而是让学生去记住一些感人故事,以便在考场上套用到作文中。

说来说去,作文考的是写作技巧,如果个人的特殊经历可以用来加分,则迷失了比赛的原有目的。近年来,高考作文题大多为材料作文,很少出现记叙性的“活题”“宽题”,目的就是给考生提供更多限制,更便于衡量出考生的真实水准。

语文知识和能力人人都有,或多或少,因此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颇受社会各界关注,尤其是顶尖作家的关注,这是语文的幸事。

我还经常听到这样的新闻:某试题中的一道阅读题,材料是某作家的一篇文章。好事者将题拿给某作家自己去做,结果作家本人也会做错,让人对语文教育产生许多感叹。大家都希望语文能够健康发展,作家们直接参与学生作文大赛,希望从中发现一些文学新苗,这也并非不可。但我以为,作为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学科,中小学语文教学有自己的特性,其目标是让学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至于能不能培养作家,这不是语文教育的职责所在,我想,也不是举办几场作文大赛、博一些眼球就能做到的。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