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1版:关注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7年12月8日 星期

为幼儿开设哲学课,可行吗?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高振宇

“动物们根本用不着穿衣服,因为它们身上有毛,可以帮它们御寒。”“我认为动物应该穿衣服,它们穿上衣服后可以变得更漂亮、可爱。”……

这是一群7~8岁的小朋友围绕“动物应不应该穿衣服”这个话题在进行精彩的哲学对话。近年来,随着儿童哲学教育逐渐引进中国,我省有少数小学开始探索、实践具有自己特色的儿童哲学课。无论是开设单独的儿童哲学课,还是将儿童哲学元素融入学科教学中,可以说,儿童哲学教育在6岁以上儿童中开展逐渐得到了业界的认可甚至推崇。但是近期杭州有一所幼儿园计划为4~6岁幼儿开设儿童哲学课的消息一传开,就遭到了各种质疑。

为幼儿开设哲学课,这可行吗?幼儿能听懂、有能力探索哲学问题吗?

我的回答是,可行、可以!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迄今,儿童哲学的足迹早已遍布世界各大洲主要国家和地区,探索阶段主要在小学。从本世纪初开始,昆明、天津、上海、成都等多个城市的幼儿园陆续开展了儿童哲学的探索活动。但为什么杭州幼儿园将开设儿童哲学课的消息传出后,仍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发出质疑?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有些教育工作者不懂,也没有顺应并发展幼儿天性。

传统的发展心理学(尤以皮亚杰为代表)认为12岁之前的儿童,其思维能力还处在具体运算阶段,尚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因此与这个阶段的儿童谈哲学是几乎不可能的。但当代认知心理学改进了研究儿童的方法,从而对婴幼儿的思维发展过程作出了更精准的判断。他们发现,早在6个月时,婴儿的抽象思维能力便开始发展,如能在大人的启发下可初步理解两个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3周岁的幼儿已掌握顺序的概念,对分类和归纳也了如指掌;4~6岁时伴随语言表达能力的迅速增长,幼儿能区分现实和现象,考虑多种可能性,更能领悟和思考万事万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3~4岁的幼儿就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引导这个阶段的孩子进行哲学探索是完全可能的。

南京大学教授林德宏曾对自己的孩子苗苗做过深入观察。他发现苗苗从3岁开始就会提出各种问题,并且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而这种提问和追问的精神正是哲学的内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个体的发展会复演整个人类的进化历程,特别是在童年的早期阶段。比如原始人坚持一种“神话”的思维方式,希望用神话解释事物的成因,并且深信万事万物皆有起源。而苗苗也从三四岁开始就相信这一点,比如她会像先民一样去思考“天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周国平在对女儿啾啾的观察过程中,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他指出啾啾在两三岁的时候就已表露出哲学的困惑,开始考虑人是怎么来的、死后往哪里去、什么是时间、世界有没有尽头、神是否存在等问题,而到了四五岁时简直可以说是在进行“严肃”的思考了。另外,已故的儿童哲学家葛瑞斯·马修斯教授也曾举过无数的真实例子,来说明幼童天生就是“哲学家”。如厄休拉在3岁4个月时说:“我肚子痛。”母亲说:“你躺下睡着了,痛就会消失的。”厄休拉反问:“那痛会上哪儿去呢?”这样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这说明幼儿思考和探索哲学问题是一种纯自然的行为。

我认为,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天赋的理性能力,重视、鼓励孩子们的发问乃至“胡思乱想”,并学着与他们进行平等地对话,从而让孩子们真正喜欢过充满智慧的生活。我想,这是父母和教师在孩子的智力教育方面所能做的最有价值的工作。

至于具体的做法,通常我们会建议以多元的文本(如绘本、寓言、童话、神话等)和材料(如艺术品、音乐、手工制品等)为刺激物,采用“探索团体”的方式,即借助教师和学生团体的双重支架,激励孩子们围绕特定的哲学议题进行互相对话,从而增进他们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并发展其理性思维能力。我们也主张教师以哲学游戏、哲学剧等方式,与幼儿开展生动活泼的哲学活动,来实现上述目的。简而言之,儿童哲学的核心是呵护儿童的理智天性并发展他们的核心素养(如审辩思维、创造思维、关怀思维、交往沟通与合作等),而不是向儿童灌输所谓的哲学“知识”或概念。


上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