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教育研修院 金姝娟
课改一定要改课堂
理想的课堂教学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品质课堂、深度学习、精准学习。即以学科核心知识为载体,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推动新课程标准在实践层面的落实。
1.明确课堂改革方向性目标。第一,课堂教学改革要坚持“学为中心”,推动课堂的根本性变革。第二,课堂教学改革一定要基于学科的本质。第三,课堂教学改革要基于儿童研究,尤其是要认识儿童是怎么学习的。第四,课堂教学改革要基于脑科学、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
2.明晰课堂教学改革的抓手
(1)重构课堂结构。要实现课堂的真正转变:①从“教材内容”到“学习内容”的转变 。使学生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就要落实学生学习的自我建构过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充分地调动和激发以往的认知、经验来认识和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并且不断将新知整合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进而形成自己新的知识结构。②从形式化的“主体”到真正的“主体”的转变。主要做好三件事:第一,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学习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第二,设计有真正“挑战性”的问题。只有真正有挑战思维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成长的快乐。第三,保证学生有“活动与体验”的机会。“活动与体验”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活动”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活动,而非简单的肢体活动;“体验”是指学生作为个体全部身心投入活动时的内在经验。我们可以多开展主题式学习,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落实各学科的核心素养。
(2)继续基于证据的教学改进研究。我们在前面几年的课堂教学研究中,采用学情观察的方式,让听课老师参与课堂观察,从不同角度关注学生课堂上的真实表现,从中分析出学生的学习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找到相应的应对策略,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细致入微的建议。但要真正做到更准确地诊断教学问题,还有赖于信息技术、大数据的力量。有条件的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精准学习,开展精准教学研究。
课改一定要改评价
评价是改革的牛鼻子,也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但我们必须迎难而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建立一套更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1)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将等级指标与行为分类系统相结合,既有对课堂质量的整体判断,也采用行为分类进行的细节评价。(2)定量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一方面用定量的观察,精确地记录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另一方面,用质的方法用来描述课堂教学情景脉络。(3)结构性观察与非结构性观察相结合。这两种方式相结合,一方面保证完整重点内容的观察,另一方面对一些随机的、生成的教学信息进行采集。(4)评价教学设计与评价教学实施过程相结合。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一个有目的的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既有教学设计的展开与实施,也有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与生成。因此,在对具体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果进行观察的同时,也将教学设计作为评价的组成部分。(5)学科教学标准与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相结合。各学科都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内容主题,将这些具体的教学标准逐渐纳入课堂评价指标体系,使课堂教学评价更有针对性。
2.小学低年级学业质量评价不断创新与探索。为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全面发展。近年来,各校都开展了以模块游考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业表现进行检测。接下来,将依据课程标准,围绕学科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确定模块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评价标准和教学行为。
3.让“互联网+”为学生评价服务。“互联网+”可以借助云平台,建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全程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行为规范、实践活动等信息,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全过程、多维度的成长记录档案。
4.学校要积极尝试校本化、班本化的评价特色,把评价与育人相结合。评价方式方法从简单的分数、单一的形式走向多元多样,从单纯的依据经验和分数走向基于数据和分析的全面而科学的综合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