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莉萍
9月26日至28日,第十二届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在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举行。今年的论坛主题聚焦“文化立校与文化育人”。相关专家学者、沪浙皖苏四省市教育报刊总社(宣传中心)负责人,以及来自沪、浙、皖、苏、豫、鲁、闽、湘八地的400余名中小学校长参与了讨论交流。论坛现场,来自沪浙皖苏四地8位校长代表发表了主题报告,分享了各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
“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校长首先要有历史意识;而实证的思维,是校长具备现代精神的路径依赖;生命至上、儿童立场则是校长办学治校的逻辑起点。”现场专家、苏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顾月华这样阐述着自己的观点。
与专家观点相呼应的,不仅有论坛现场沪浙皖苏四地8位校长的分享,更有在作为论坛同样重要的一个环节——“文化立校与文化育人”主题征文中,我省优秀校长们的思考。(论坛详细报道和主题征文获奖名单见9月28日、30日的“浙派教师”微信公众号)
“文化自信之根,应在强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上。”衢州第二中学校长潘志强认为,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弘扬儒家文化,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使命和不懈追求的目标。如今,衢州二中“儒学校园”建设已日趋成熟,已形成“《论语》选读”“南孔文化”“儒学校园剧的创作”“《论语》辩论赛”等理论与实践成果。
“楚文化、吴文化、燕京文化、汉唐文化、孔文化、慈孝文化、敦煌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浩瀚,我们选择带领着学生一起去‘看看’。”近年来,宁波第四中学通过大力实施人文行走课程,通过人文学科研究性、课题式、体验式学习,探索育人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教育的实施方法。“7年多的实践中,我们学生的人文行走实践活动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形成了考察日志近700篇,课题研究小论文100余篇……”该校校长钱洲军这样写道。
“百年老校廿三里初中,其‘天道酬勤’的校训就是基于拨浪鼓文化的一种传承。”义乌市廿三里初中校长陈建新介绍,该校不仅开设了以“感受拨浪鼓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更通过打造“345自助课堂”促使学生在充分自学、展示、反思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棋、拉琴、打球,不为考级、不为加分,只单纯为校园生活更丰富、更快乐;把劳动课开到橘园里,除草、松土、施肥、整枝,全班一字排开,直到山顶,喊号子、唱歌……缙云县长坑小学校长刘勇武给自己的征文取名《一群理想主义者的乡村教育实践》。10多年的乡村教育实践,该校“七彩童年,快乐长坑”的文化建校理念已全国闻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凭什么能被我们这样一所山区小学得到,就凭我们把孩子的快乐成长放在第一位。”
“扎根文化,立足儿童,我们更从课程出发。”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校长王慧琴介绍,除了多彩的社团和主题活动,该校丰富而短小的百草园课程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的“立人”文化。这个曾获省政府基教成果二等奖的课程体系,包括了三味书屋(悦读)、朝花夕拾(乐写)、疾风野草(健体)、水乡社戏(风雅)、现代闰土(劳作)、“风筝”记忆(实践)、上天入地(创新)等版块。
从儿童视角出发,更应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多年来,宁波市北仑区小港实验学校一直致力于积极建设好玩的实践基地。如今,该校拥有了“动动”科技馆、“露露”气象站、“青清”知识长廊、“乐乐”小动物饲养场、“菁菁”农艺园、“园田小灶”野炊基地、江南民间物品陈列室等。“一个个实践基地,激发了学生的玩心。而将基地活动和学科知识的结合,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快乐成长。”该校校长王彧钊说。
论坛现场,浙江两位校长孙国虎和李建生分享了各自学校文化育人的传承与创新。图为孙国虎正在发言。(本报记者 池沙洲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