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

让国学精髓浸润每位学生


□本报记者 林静远

10月9日,长假结束后的第一个周一,在绍兴市柯桥区马鞍镇中心小学带着浓浓国学味的升旗仪式上,五(1)班的6名学生一字排开,在学生蒋依琳的带领下,以说唱的形式诵读起《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一组有关中秋节的诗歌。其他学校的升旗仪式,内容大多为国旗下讲话,马鞍镇小学这一融入了国学经典的仪式显得有些与众不同。这样的做法,该校已坚持了多年。每逢升旗仪式,学生都会以说唱或情景剧表演的形式演绎各类国学经典。演者尽兴,看者出神,慢慢地,国学精髓浸润了每位学生。

马鞍镇小学一直以来重视国学教育,除了利用升旗仪式演绎国学经典,他们还开发了一整套国学课程体系。2015年,学校成立了国学课程开发研究团队。开发的《国学堂》校本教材在去年9月正式启用。

不久前,教育部出台《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各学校创新载体,对中小学生开展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并把它与德育结合起来。在校长姚兴尧看来,这与他们实施国学课程的初衷不谋而合。国学中承载的很多内容与德育有关。“但是单纯地让学生诵读,难以在他们心中留下印记。”姚兴尧说,“只有依托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想方设法设计一些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他们才愿意学习国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其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得以滋养。”

带着这样的想法,马鞍镇小学以儿童心理特点为核心指导,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在经史子集、唐诗宋词、文言文中选取精华内容,以“正身清心”“孝悌为先”“大道于行”3条主线,以“蒙学、古诗词、小古文、越中名贤”为架构,编成“勤学”“礼教”“仁义”等9个主题的文本,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国学经典课程。其中,还融入了陆游、贺知章等绍兴历史名人为人处世的故事。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循序渐进:低年级以蒙学为主,中年级以古诗词为主,高年级以古诗词和小古文为主。

姚兴尧介绍,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学校在国学课程开发实施中考虑最多的一点。他说:“小学里的国学课堂以说教的授课形式,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他们会觉得很枯燥,参与的热情难以调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学堂》校本教材中,每篇经典课文后面还有“小能手”和“小链接”部分。“小能手”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们提出有关课文中的问题。“小链接”讲述的是与课文有关的故事。教师们通过富有童趣的课堂,激发学生们的活力,寓教于乐。

记者发现,很多教师在授课“国学堂”时,通过讲故事等形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从而学会做人做事。语文教师赵秀琴授课一年级《七步诗》时,针对学生心理特点,为学生讲述了发生在曹植和曹丕之间的故事,并让学生结合同学之间、兄妹之间相处之道,谈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国学堂”课程也被教师们巧妙地整合进各学科的教学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赵丹告诉记者,在涉及“孝”的教学片段中,她把“国学堂”中“亲思勿忘”的内容整合了进去,让学生深刻领悟“孝”的内涵。美术教师经常组织学生结合“国学堂”中的内容进行创作。教师傅洋让学生对《滥竽充数》的画面展开联想,并进行绘画,让他们懂得做事要诚信的道理。学校还选出优秀学生作品作为《国学堂》教材修订版中的背景图,并为他们颁发证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女生的声音刚落,男生的声音就响起来了。平日里,学校让学生以这种对对子的形式学习国学经典,也通过晨诵、课前诵、放学诵等一日三诵,积累学生们的国学知识,提升他们的国学素养和道德修养。

两年来,通过国学与德育的无缝对接,马鞍镇小学学生们的面貌悄然发生了变化。学校涌现出了省美德好少年1名、绍兴市美德好少年2名、校“孝善之星”90多名。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