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特刊4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9月1日 星期

德智同长 健勤并倡
——浙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纪实

□本报通讯员 王 颖 记者 叶青云

9月3日,全国第十三届学生运动会将在杭州拉开帷幕。杭州乃至整个浙江省的青少年学子,得以藉此机会向世人展示自己青春健康、积极向上的形象。

自古就有耕读传家、重教兴学传统的浙江,在省委、省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下,在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学校体育教育也迈上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各地中小学、高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锐意改革、创新机制、突出特色、强化保障,着力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和综合素质。近年来,一场以深化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为核心,以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为载体,以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为评价保障的学校体育综合创新改革在浙江全省各级各类学校蓬勃而深入地展开。

课程改革篇:拓展学生参与运动的时空

在义务教育阶段,全省各中小学校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包括体育、艺术、健康教育、生活技艺等体艺特长类课程,让每个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培养体育兴趣爱好,提高身体素质。2015年,杭州市拱墅区成为全国13个“学校体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之一,也加入了全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联盟,目前全区44所中小学中已经有27所成为联盟实验学校,各实验学校通过开发新型运动方式、打造快乐体育园地、创新教学方法等举措,进行了一系列个性化、接地气的体育教学创新改革,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从2011年的94%提升至2015年的98%,其中优秀率从24%大幅提升至54%。

在高中教育阶段,以学科基地、学校培育为契机,有效推进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2012年以来,全省高中已累计开发兴趣特长类体育选修课程上万门,包括球类、体能类、形体类、民族民间体育类、水上运动类、新兴运动类等,以兴趣为导向,丰富学生体育锻炼内容,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热情,提升学生体育锻炼水平。作为首批省级体育与健康学科基地培育学校的宁波市第四中学、温州第二高级中学,通过两年的培育,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规划、选项教学的深入开展、兴趣特长类课程的开发建设和以大课间改革为标志的课内外衔接探索等领域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高等教育阶段,试点实施高校体育俱乐部制课程化改革,积极探索高校体育特色项目建设,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全省108所高校共建有75个体育特色项目、2000多个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吸引了100多万名大学生以兴趣为导向自主选择体育课程与运动项目,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基础。根据省教育厅要求,浙江大学、浙江海洋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有特色、有创新点、有亮点的高校,结合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俱乐部形式,进一步研究与探讨强化体育课程建设,推动我省高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浙江大学龙舟队成立于2011年,由来自各院系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组成。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一起训练,练技巧、比默契、赛速度。2014年,浙大龙舟队一展团结拼搏的良好风貌,获得了中国高校龙舟拉力赛冠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体育教学俱乐部改革试点,传承校园体育文化,推出学校体育俱乐部联盟VI系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归属感。浙江海洋大学更是因地制宜创造出“海岛野外生存”项目,以海岛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让大学生体验与风、海、浪抗争,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拼搏精神,该项目曾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教学成果奖提名。还有一些高校通过一系列体育特色活动和特色项目的建设,产生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引领和带动了更多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阳光体育篇:人人享受体育运动的魅力和快乐

以校园足球为重点的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成为浙江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掀起了浙江校园体育锻炼的热潮。

目前,浙江全省有267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547所省级校园足球特色试点学校,西湖区、义乌市等两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和11个省级校园足球试点县(区),示范引领全省校园足球蓬勃发展。很多中小学校推出举措,确保每周一节足球课,自主开发足球教学校本课程,组建师生足球社团,组织开展校园足球各级联赛,创新举办足球夏令营活动,营造丰富多彩的足球文化,增加学生的参与面,提升足球运动水平。如今浙江校园从农村到城市、从海岛到山区、从学生到教师,校园足球的兴趣被激发,热情被点燃,直接参与学生达20万名。

从2008年开始,浙江建立全省学生阳光体育联赛制度,持续推进篮球、足球、乒乓球、游泳四大联赛。作为深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和载体,四大联赛已经成为浙江省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品牌赛事。其中,篮球联赛通过“千校万班”的参赛模式,激发了学生的运动热情和集体荣誉感。篮球联赛分为万班赛、千校赛、市级赛、晋级赛和总决赛五个阶段进行。每年有2000多所中学、4万多个班级、180多万名学生参加篮球联赛。篮球运动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临海市回浦中学勇夺2016~2017赛季全国高中男篮联赛总冠军。校园足球联赛分为校内的“足下生辉活动”、市级的“小鬼当家赛”、晋级的“中流砥柱赛”和总决赛四个阶段进行。每年有500多所学校的500多支球队参加校园足球联赛。乒乓球联赛分为校内的展现身手赛、区县级的千校优胜赛、市级赛、晋级赛及协会杯和总决赛五个阶段进行。每年有4000多所中小学、7万多个班级、260多万名学生参加乒乓球联赛。游泳联赛分为“碧波荡漾”“劈波斩浪”和“乘风破浪”三个阶段进行。游泳联赛自2015年创新举办,一开赛就受到了师生们广泛喜爱与支持,11个设区市全部组队积极参赛。

近年来,浙江还全面开展“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努力做到“全面覆盖、全员参加、全体掌握”。杭州市北秀小学用一根跳绳激发出学生大课间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衢州市柯城区新华小学常态化实施“三操”;嘉兴市桐乡乌镇镇民合小学将“江南船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校园……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被排入课表,有效保证了学生在校内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同时,浙江还采取“区域示范、整体推进”的方法,实施体育与艺术“2+1”工程。在东阳,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呈现出区域示范、整体推进的良好势头。各校师生人人参加“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形成了“百校万生”阳光运动的大场面,全市涌现出95所风格鲜明的特色学校,例如“人人能打篮球”的横店镇中心小学、“个个会打乒乓”的第二实验小学等。目前全省已有“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国家级示范区、省级示范区、省级试点区共70个,占全省县(市、区)的77%。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浙江各地的校园体育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充分满足了学生多元的体育爱好需求。“人人参与,快乐运动”已成为青少年学生崇尚的生活方式,“我运动、我快乐、我成长”真正成为莘莘学子的心声。

体质提升篇:机制保障学生体育健康水平

浙江省还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创新省级监测和公布制度,此举走在全国前列。

2010年,浙江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通报制度,以回溯生源高中的机制,连续七年向社会公开高校大一新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2013年开始,加大监测结果公布力度,以回溯生源初中、小学的机制,落实市、区(县)公布高一、初一新生体质健康监测和公布制度,全面构建三级监测工作网络。2014年,建立高校学生抽测通报制度,在学校自测的基础上,针对本科的大三、专科的大二学生,全省统一抽测部分主要指标,并排序公布。全省已普遍建立起覆盖大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监测、通报、公布制度,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获得改善,呈现总体向好的趋势。近三年,全省高校新生体质健康测试总成绩平均分、合格率、良好率、优秀率持续增长,各地市总成绩平均分、合格率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形成科学发展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督导评估制度,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教育评估、考核、督导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检查督导,并实行督查结果向社会公告公示制度。在对各市、县(市、区)教育局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教育强县评估、学校现代化教育评估中,将开齐开足体育课程、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阳光体育运动等列入指标体系之中,并向社会公布监督举报电话,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落实。从2013年起,我省进一步加强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将学生体质状况监测公布情况增列入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指标,进一步扩大了公示面和公示力度,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从近三年的全省5000多所中小学上报的学校体育工作评估与年度报表中可以看出,学校体育工作等级评估优秀率每年都在稳步上升。

此外,全省学校在设备和师资上的投入也在逐年递增,力争给全省学子一个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近年来,各地多方筹措资金,安排专项经费,不断改善体育教学设施。全省高校也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建设场馆、配备器材。通过承办全国学生运动会,全省22所学校的25个场馆按照一流标准完成改造任务并通过教育部专家验收,符合比赛要求。共完成改造场馆(含功能用房)34万平方米,其中,浙江大学气膜结构网球馆、浙江工商大学羽毛球馆、浙江财经大学游泳馆、杭州师范大学田径场等一批场馆设施一流,部分已列入2022年杭州亚运会候选名单。

我省还在2010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体育艺术教师和校医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学校按照教学计划中体育课授课时数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配备体育教师,加强培训工作,努力提升素质能力。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