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经纬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7月24日 星期

中国美院:“学”与“做”的共融共通


编者按:每到毕业季,慢就业、大学生择业迷茫等问题屡屡见于报章。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其实可以追溯到学校平日的教育举措上。比如是否帮学生尽早认清了自己的职业目标,是否帮他们锁定了合理的就业方向,是否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帮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们在逐梦之路上走得更远,等等。要解决“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功夫更在平时。从本期开始,本报推出“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系列报道,以期给读者带来启示。

□本报记者 汪 恒

看到自己付出心血的作品“瓷器系列”在淘宝众筹上线并逐渐达成目标金额,中国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2017届毕业生黄能觉得很欣喜。“看似天马行空的创意落了地,也检验了大学这几年的专业所学。”两个月前,她参加了学校和国家博物馆、阿里巴巴集团共同举办的跨界联合创新课程。正如课程的名字“经世致用”一样,所有参加课程的学生都要将自己的设计作品放到网络销售平台,让创意与消费者“亲密接触”,直面市场挑战。

在学校学工部部长竺照轩看来,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要提升创业就业能力,除了提升专业技能,还要树立“大美术”的概念,把思考角度从单一的岗位延伸到整条产业链上,勇于跨界,发现新的天地。近年来,学校也在课程设置和课外活动方面加大了引导,让身处象牙塔的艺术学子们接触到更多的社会新趋势,并通过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锻炼自身能力。

课程补缺,开拓视野

黄能告诉记者,自己是从历代瓷器的裂纹、器型中获得灵感,进而设计出别具一格的抱枕和窗帘作品。作品能够顺利走完全程,除了指导教师的帮助,还有多方的齐力协助:国家博物馆提供了知识产权资源支持;阿里在产品的推广上提供了平台;合作商家给出了市场和产品生产的信息,增强了设计的可行性。“以往一些学生在设计作品的时候,难免会遇到作品无法落地的情况。现在多方开设课程,构建了真实的情境,会让他们今后做设计时更加成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许鲁挺表示。

除了黄能参加的“经世致用”跨界联合创新课程,学校6月与阿里巴巴集团、首饰行业协会合作开设的“匠·仓”独立手艺人创业班同样抓住了当前艺术专业学生设计和创业的“痛点”。许鲁挺介绍,手工业是学生今年创业的热点方向。但以往的工作室式创业在互联网等营销上有明显“短板”,课程针对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商业模式如何构建?淘宝店铺怎么运营?外包合作和融资有哪些策略?……就创业现阶段面临的实际问题,全部8门课程都受到了学生们的好评,全场座无虚席。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非鼓动学生毕业后马上就去创业,而是希望他们具备在想要创业之时都能成功起步的能力。” 竺照轩说。为此,学校把大一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起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指导:大一要“打基础”。这时候学长们创业经历的现身说法对他们来说更有吸引力。经济发展态势、专业发展前沿知识的介绍能帮助他们明确未来方向。大二重在培养素质,要选聘合适的企业人才,跟随日常教学计划的节奏,适时授课,并做“活”创新创业课程,让学生感兴趣。大三、大四则是开展实践教育的好时机,给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业课程,提升他们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此外,毕业5年内选择创业的校友,也是学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和帮扶的对象。

“你们知道职场形象沟通的73855原则吗?除了语言内容,沟通时也要重视专业形象、举止方式。”这是教师何琳在给学生开讲“职业礼仪与演讲口才”。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在步入职场前,还需要掌握哪些技能?中国美院2016年开始探索开设职业能力提升班,根据学生的需要聘请校外专家来给学生上课。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教师李浪浪说,一开始只是想到了简历制作、职业礼仪和妆容等方面的课程,后面和学生们交流,发现大家对相关设计软件运用有很大需求。此后课程越开越多,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优化。这些课程虽与学分无关,但因为内容都是大家所需,不少课程出现了报名火爆的情形。到目前为止,职业能力提升班已经办到了第4期,开出课程12门。4期下来,听课的学生已超过2000人次。

实践添彩,增长才干

今年6月底,中国美院和龙游县龙天红木小镇签署了合作协议。7月1日,设计艺术学院大二学生黄钊晨就和他的同学们作为首批实践的学生来到当地家具生产企业,开始设计并按照传统的榫卯结构制作小板凳。

除了共同制作木制家具和相关工业产品,接下来学校还将参与小镇整体视觉形象规划研究工作,着手制定建筑规划、景观规划、公共艺术等多个方面的原则。实际上,这只是中国美院师生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积极行动的一个缩影。自2015年我省开始投身建设特色小镇,学校不仅参与共建了杭州艺创小镇,还通过多种形式给予多个特色小镇建设以智力支持。

白沙街道是宁波的一处老街区,建设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比邻著名的老外滩,辖区内古建筑众多。如何打造符合街道特色的文化?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的学生们最近实地考察,并给出了一套街道色彩改造的方案,详细设计了部分路段的建筑立面色彩,并重设了路灯柱、垃圾桶、文化宣传栏等的外观色彩。此后,大家还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就设计方案进行了交流。

除了参与社会调研,中国美院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也找到了沉淀专业技能的地方。“美美讲堂”是由学校学生担任教师,面向热爱艺术的市民开设的艺术体验公益活动。课程内容覆盖国画、书法、版画、油画、扎染等多门艺术学科,2013年9月开始设立,迄今已举办110余期。“这既是帮助他人,也是对自己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对一些毕业后会选择从事艺术教育、推广类工作的学生来说。” 竺照轩表示。7月初,学生团队还把“美美讲堂”开到了新疆乌鲁木齐SOS国际儿童村,给那里的儿童带去了绘画心理疗愈主题课程及活动。策划人、研一学生孙楠说,大家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提前了解那里的孩子和设计课程内容,也深入了解了“绘画疗愈”相关的知识。

“依托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在每年的下乡写生、暑期社会实践中,在G20整体形象设计、浙江特色小镇规划设计、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等大型社会服务项目中,学生锻炼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也找到了艺术才华的用武之地。”许鲁挺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