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 澜
“我最大的乐趣就是给本科生上课,愿意把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希望成为这些年轻人前行路上的一盏明灯,为他们指引方向。”说这话的是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柴国钟教授。在近期举行的首届“教书育人贡献奖”评选中,因长年坚持本科教学一线,在师生网络投票和专家推荐的综合评价中他以高分荣获“教书育人卓越贡献奖”。
从教33年,柴国钟的职务和职称不断在变,但他对本科教育的专注与用心却从未改变,他坚持奋斗在本科教学一线,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说起自己的本科教育情结,柴国钟觉得要追溯到自己的学生时代。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本科阶段,在教师的引领下,柴国钟勤学好问,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这些都为他日后顺利走上学术和教学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有把底子打扎实了,才可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柴国钟说。
抱着“本科教育是打地基的黄金时期”的从教理念,上个世纪80年代,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的柴国钟给本科生上了第一课。回想起当年的情景,柴教授记忆犹新,为了能打响“第一炮”,在备课阶段他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还反复在办公室里模拟讲课。然而由于过于关注教案进度、缺乏师生互动,上课效果并不理想。后来,他逐渐意识到本科课堂学生数量多、水平分化大,讲课时如没有良好的互动和沟通,学生听课时就会觉得枯燥乏味,理想的课堂应该成为思想交流的“伊甸园”,而不是知识灌输的“加工厂”。
很快,他调整自己的授课策略,加入众多互动环节,课堂效果明显好转,课后学生也会主动找他答疑、交流思想。柴国钟解释说,材料力学讲求条理清晰、循序渐进,在讲解理论、例题的过程中适当加入师生问答和生生互答环节,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并提高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除了在课堂环节下功夫,柴国钟还积极倡导学生在课外多动手实践,他提出的“做实验要从本科生抓起”的改革提案得到了该院本科教学团队的一致认可,越来越多的本科生自发地加入学院的工程创新学校,利用课余时间深入探索研究工程机械构造,组装小型设备。大三学生穆玉康在上周独立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减速器,谈起这次实践经历,他感慨:“之前我觉得自己能力有限,可能无法顺利完成,可是柴老师告诉我,理工科要学得好,就得勤动手多用脑,遇到困难可以随时向他请教。”穆玉康表示,通过制作减速器,他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还体验到了科研的乐趣,未来他希望成为一名科研人员。
针对95后学生存在自制力较弱、思想更多元、崇尚自由与个性的特点,柴国钟提出了“双七协定”的举措。“双七协定”包括针对学生的7条规矩和针对教师自身的7条自律原则。
“老师竟然给自己立规矩?”和其他学生一样,现代化设计专业大四学生高山石一开始也是半信半疑,可是一个月后,他发现柴教授是实打实地在履行约定,课前15分钟必到教室做准备工作;课间要待在教室为学生答疑;认真批改每本作业、做好易错点记录……柴国钟的“一诺千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经常逃课、不交作业的学生开始慢慢发生了转变,他们开始信守这个“君子约定”:不迟到、早退;请假以书面形式提交;作业在课前上交班长……柴国钟表示,大学教师不仅要有端正的教学态度,优良的教学水准,更要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学校是造就人的地方,本科教育是育人的起点。在被聘任为学院人才培养首席教授后,柴国钟愈发重视引导青年教师热爱专注于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他常说,青年教师要恪守“博才教书、厚德育人”的从教初衷。以培养人才为己任,静心教书、潜心育人,让教育回归本位和初心,成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