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4版:论文四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6月30日 星期

家·校·园合力推动幼小衔接的探索


□建德市更楼中心幼儿园 李 红

近年来,幼儿园通过家·校·园三方面的沟通、配合和协助,寻求幼小衔接中幼儿适应能力培养的最佳策略、途径和方法,创设家庭、小学与幼儿园在大班幼儿幼小衔接适应能力教育上互动互惠互利的协作环境,帮助大班幼儿顺利而愉快地度过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使幼儿园入学预备期活动与小学入学准备期活动有机接轨。

一、有效互动,凝各方合力

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可以先从宣传入手,通过召开家长会、开放倡议书、推荐相关书籍、在家园联系栏创建相关栏目等方式与家长进行互动。

家·校·园三方在幼小衔接教育教学实践中都是主角,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应当建立三者之间共同活动、互惠互利的幼小衔接教育之网。

1.加强幼儿园与家长的互动

幼儿园应创造各种机会和平台与家长进行有效互动:可以举行开放性幼儿园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幼小衔接网络交流平台;利用身边的小学教师资源,组织家长沙龙等。

2.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沟通

加强幼小衔接校际活动,追踪和反馈幼儿园毕业学生的发展情况,主要做法有:

(1)小学校长“答家长问”。每年邀请小学校长来园讲座一次。讲座前事先收集家长关于幼小衔接的疑难问题,以菜单形式提交给校长,方便在讲座中校长与家长进行有效互动。

(2)小学教师“沟通面对面”。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园、小学教师交流和沟通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大班第二学期,我们请小学一年级教师来园上课、听课,让学生提前感受变化。

(3)参观小学“直通快车”。开通参观小学“直通快车”是幼儿提前了解小学有效途径。通过看一看、找一找、认一认、坐一坐、比一比、学一学、问一问等方式,让幼儿们对小学进行全面了解。

(4)小学生“大带小”。利用幼儿园毕业生资源,邀请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回到幼儿园,让幼儿获得更多的小学学习生活信息。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与哥哥姐姐们交往,并提出问题。通过小学生们与幼儿游戏、聊天的形式,让幼儿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

二、到位实施,迎幼小对接

1. 建立“追踪档案”,呈现成长轨迹

我们将幼儿大班至小学一年级学习期作为追踪时间段,把在日常教学和教育工作中发现的具有典型特征的幼儿作为追踪研究对象,在确立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搜集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析。最后根据对个案追踪的问题和情况进行多方会诊,为解决同类情况下幼儿幼小衔接适应能力的培养问题提供依据。

2. 拨开“入学迷雾”,激发入学愿望

小学对大班幼儿来说充满了神秘感,不同的校园、教师深深地吸引着幼儿们。幼儿园可以组织“请进来、走出去”的活动。幼儿在以上活动中初步体验到了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不同之处。幼儿园还组织开展“难忘今宵”毕业庆祝活动,引导幼儿主动走上舞台献才献艺,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大班幼儿更加向往小学的生活。

3. 进行“多向衔接”,增强适应能力

(1)作息时间与活动内容的衔接。大班下学期作息时间与活动内容可适当参照小学。例如,为培养幼儿学习的持久性每节课延长到35分钟;为了让幼儿们能顺利适应小学作息时间,我们从大班上学期开始逐步减少午睡时间等。 学习内容上则是加强幼儿前阅读和前书写能力的培养。

(2)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的衔接。幼小衔接教育中我们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重要位置,也要求幼儿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同时在时间上也对其进行严格规定,要求他们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请假,使其形成学习紧张感。

(3)生活能力与体能方面的衔接。有意识地加强大班幼儿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培养。同时,我们还采用了多种手段来增强幼儿的体能锻炼,循序渐进地加强幼儿们的晨练、体育游戏、课间操以及户外体育游戏活动的难度和强度。

4. 组织开展“走近小学”主题教育活动

家、校、园三方开展了“走近小学”的主题教育活动,使幼儿对小学能有所了解,帮助幼儿减少在新环境里的负面情绪。

(1)主题活动的预设和生成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寻找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因势利导,尝试通过各类活动组成大班幼儿“走近小学”的主题教育。

(2)主题环境的创设和布置。主题中设计“我眼中的小学”“友谊互联网”“我的小书包”等内容,引导幼儿们通过图片收集、统计图表、绘画的方式把自己眼中的小学展示出来。

同时,我们在活动区投放相关材料,供幼儿们自主操作、自我探索,为将来进入小学奠定基础。生活区提供书包、大小不同的书和本子、铅笔盒、铅笔、橡皮、尺等学习用品,让幼儿尝试分类并有序地整理书包和学习用品等。美工区提供彩泥、牙签、树叶、垫板等材料,引导幼儿进行与主题内容相关的泥工活动,如:引导幼儿制作《我是小学生》的连环图书。语言区提供角色头饰,引导幼儿进行故事表演;或提供全班幼儿的名字名片,让他们进行配对识记。益智区提供各类棋,让幼儿自由结伴下棋;提供长短不一的丝带、麦管、纸盒、绳子等物,让幼儿进行测量等。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