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5月22日 星期

文明教育不能只靠宣誓


文明教育不能只靠宣誓

□梁 好

“我宣誓,从现在做起,和我的爸爸妈妈一起,告别陋习,做文明人,行文明事。”这是此前发生在某小学的一幕,400名学生和自己的家长一起进行了宣誓。活动的举办者试图通过亲子宣誓的形式,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文明整个社会”的目标。

教育需要仪式感。宣誓活动,营造的是一种氛围,通过庄严的场合、庄严的仪式,给予学生刻骨铭心的教育。宣誓教育不同于普通的教育形式,只能在重要场合使用,如若在平时的教育生活中被广泛采用,那么,这种宣誓教育的震撼性与实效性难免大打折扣。

文明教育贯彻学校教育始终,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具有文明的举止、行文明事、做文明人,是学校的教育职责与应尽之义。请孩子与父母共同宣誓,体现了家校共育的特色,不仅是对孩子的一种约定,而且也是对家长的一种规约。这样的教育形式,其意义不容忽视。然而,仅仅通过宣誓,就能够改变孩子、改变父母了吗?宣誓到底能够具有多大的影响力,能够让孩子与父母的文明行为持续多久?恐怕还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孩子文明习惯的养成是个潜移默化的结果,靠的是环境和长久性的规范。对于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而言,行为习惯的可塑性极强,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指望通过一次宣誓活动就能让孩子朝向理想的境界,顺应教育的指向,并不现实。学校需要做的是将文明养成教育常规化,通过常态化的教育活动,引领规范孩子的行为,使孩子的文明行为成为一种自觉意识和自主行动。

因而,就文明养成教育而言,仅有学校的宣誓活动是不够的,学校更需要配套的制度与方案,全力推动与实施。诸如,建立完善系统的考核机制与监督机制,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监督同伴行为;将学生的文明习惯与行为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和评选班级的重要指标;经常性开展专题教育活动与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文明带来的心灵体验,获得文明带来的幸福感与愉悦感等。

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文明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重要职责,更是社会的责任。学校更需要让学生走进社区、走进社会,用自己的文明感染更多的人,影响更多的人;反过来,也能让更大范围内的文明促进学生的文明。如此,文明教育将不再是一次形式化的宣誓,而是持久化的庄重承诺。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