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职业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7年5月5日 星期

把培养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增长极”


把培养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增长极”

□程振伟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日前提出:职业教育要为社会提供两个公共产品,一个公共产品是在全社会通过职业教育弘扬工匠精神,另一个公共产品是提供大量的大国工匠。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从“中国制造”过渡到“中国精造”,关键要落实到技能人才身上。作为以向社会输出技能人才为主要使命的职业学校,不能满足于供给传统意义上的“技能”,还要有“技能+”意识,切实把培养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增长极”。

技能人才的差距,往往体现在精神层面上。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有技能劳动者1.65亿人,仅占全部就业人员的21.3%。其中,高技能人才4501万人,比例不足6%,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换言之,我国职业教育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当下,技能人才供给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口。很多企业缺高级技工,但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技能上难以满足企业需要,或者说在技能学习提升上有瓶颈。

“工匠精神”首先是热爱与专注,以及基于此种精神力的强大学习能力。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纯粹的技能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就可以掌握,但工匠精神不是仅通过时间积累就可以获取的。现今不少企业都有转型升级、调整产品结构的需求,创新企业更是要在产品定制上下苦功。职业学校的学生应该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中寻觅良机。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说:“现在一辆共享单车大概就剩下车座和车把是传统单车的设计或工艺了。我们看遍了市场上所有的自行车,最后发现没有想要的那款。因此,我们从零开始重新设计了智能共享单车。”这种定制驱动的创新,正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结晶。

浙江省从2014年年底开始推行的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设计了“限定选修课程”,提出构建由公共文化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组成的“核心课程模块”,建立以加强学生职业精神与素养培养、专业能力培养、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教育取向的“自选课程模块”。公共文化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齐头并进,就是要培养学生基于技能的工匠精神。不把工匠精神落实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上,职业学生不具备自我学习更新能力,做大国工匠只能是空谈。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国制造和经济形态在“变”中求生存和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能力层次提出了新的要求。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除了对技术的精益求精,还包括自我学习更新能力,满足各种定制要求。现在职业学校通行的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要坚持,基础性的技能不可偏废。同时,也要在培养工匠精神上有新的挖掘。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将会成为新时期工匠精神的首要内涵。职业学校向社会输出工匠精神,是制造强国对职业教育的倒逼要求,把工匠精神上升到公共产品高度,正是职业教育在国家创新创业体系中新的定位。

制造靠纯粹技能的时代结束了,“智造中国”“精造中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顺应新形势、新要求,职业教育要把融入工匠精神作为自身立足之本。

(作者系本报特约评论员)


上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