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用PPT”是对教育之道的回归
□胡欣红
当大多数学校都在提倡技术进课堂,纷纷举办课件培训和比赛时,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丰台实验学校却反其道而行之,宣布“限PPT令”:一、二年级禁用PPT,其他年级限时使用PPT。这项规定已实行三年,效果良好。该校教师表示:“没有了PPT,我有了更多时间看孩子的眼睛,听孩子发言,感受他们真实的想法。”(4月13日《中国教育报》)
在“互联网+”时代,“限PPT令”未免令人匪夷所思,因为使用课件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有着传统教学工具不可企及的优势。它能够化抽象为直观,变难为易,更形象地展现内容,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总之,多媒体教学可以添加文字、动画、声音,使教学过程更加有趣,使得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有利于学生思维拓宽。
然而,多媒体的强大功能也导致了不少教师依赖甚至迷信课件。多媒体本应辅助教学,现在反过来却主宰了课堂。事无巨细,一切都打在PPT上,一节课几十张PPT,学生应接不暇,课堂容量固然大大提高,但教学过程却被PPT绑架,师生之间的从容交流荡然无存,至于咀嚼内化,更是无从谈起。
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并不是非用不可的,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即便使用课件,也要求“为我所用”,以板书和教学思路为主导,以PPT为框架,发挥其梳理知识结构和多样化解析知识点等优势。换言之,就是将PPT和板书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达成最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丰台实验学校的“限PPT令”,彰显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技术取舍之道。如此,教师才能更好地走到学生当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成,师生双边教学活动配合更加默契,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目中有人”。
在教育信息化大潮中,除了要提防被PPT绑架之外,盲目推行平板电脑进课堂更值得商榷。一些学校打着建设“翻转课堂”之类的名目,要求学生人手配备一台平板电脑。甚至不少小学,也罔顾学生的视力保护和汉字书写能力等实际,推行无纸化上课,还美其名曰为颠覆传统课堂的教学改革。
事实上,平板电脑很大程度上只是起了取代课本和板书的功能,仅仅没有了课本和粉笔,其他基本上还是照旧。先进的教学设施,无非起了装点门面的作用。不静下心来潜心研究教学的内在运行规律,却净搞些花里胡哨表面化的东西,如此作秀,实乃教育之殇。
其实,潮流也好,趋势也罢,只是一种方向性的引领,并不意味着无条件服从。教育信息化的初衷在于辅助教学,坚守这个原则,新技术便能充分发挥为教学服务的作用,让教学过程如虎添翼。反之,盲目求新求变,任由技术“绑架”教学,课堂就会变成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