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4月17日 星期

浙海大:智力援助“五水共治”


浙海大:智力援助“五水共治”

□本报见习记者 张乐琼

通讯员 陈香娟 陈 玲

就在几年前,舟山市最大的饮用水源地虹桥水库水质超Ⅱ类标准极限,一到雨天,黄泥加上垃圾直接从上游流入水库。而如今,水库却有一幅生态景区的景致,水质清澈,已达到Ⅰ类水的标准。

这一变化离不开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穆军团队的努力。舟山地处海岛,多年备受水体质量不高和水资源短缺的困扰。河道多而短,水流动性差,容易受到生活污水、农业面源及少量工业废水的污染。

“对于治水工作中的难题,蛮干比不上巧干。”浙海大党委副书记虞聪达对年底前剿灭劣水的任务信心满满,因为来自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产、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科学等的专业团队都投身于治水行列。

穆军常年担任舟山市治水办顾问,他带领环境科学系的科研团队摸清了包括虹桥水库在内的本岛23座水源地水库的情况。“从查阅水库历年数据,暴雨前后取水样现场摸底,逐步排查污染源,到最终形成一库一策的治理方案。”穆军告诉记者,这项工程历时3年,调研后专门为市政府编制了舟山市本岛饮用水源地水库普查方面的报告,并提出水源地保护管理的总体方案,完成了《舟山市饮用水水源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

全市38座饮用水水库的6000多个水质数据,23条重点河道的近4000个水质数据,大陆引水工程姚江水源地不同取样点水样的29项水质指标……3年来,科研团队跑遍了舟山市大小水库河道,开展实地调查。该市水利水务围垦局局长徐全昌直言,这些项目调查资料丰富全面,技术方案可操作性强,是舟山市“五水共治”的重要力量支撑。

“虽然取水样、测指标比较辛苦,但是一般的治水技术方案基本归为‘截、清、治、修’四大环节,这就意味着剿劣在技术上不算难题,完全可以用专业手段,在污水处理、水生态修复等项目上高效治水。”在穆军看来,专业治水好比看病问诊,要对症下药,成本低,见效快。

该校水产养殖系教授、“泥鳅大王”储张杰并非专业出身,却也在治理劣水战役中打了漂亮一战,实现了从养殖泥鳅科研到养殖废水处理的华丽转身。

谈到养殖废水处理研究的缘起,储张杰团队的学生们纷纷表示对废水排污感触很深。“在舟山北蝉养殖基地的实习过程中,我们发现附近很多养鸡场、养猪场因排污被关闭,而泥鳅养殖同样也会产生废水,排入河沟,污染地表水。”何竺柳说,正因为如此,这些年他们不断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实验和效果研究,对各种方案进行优化,反复去野外进行实验验证。

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一种利用生物菌剂净水的生态操控系统问世。“养殖中加入种植元素,筛选出土著菌,消耗完废水中的氮磷,就能实现养殖废水循环利用或者零污染排放。”储张杰介绍道,这种生态系统还能为养殖户每亩增加3000元左右的收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目前该技术在台州、嘉兴、舟山等地的养殖基地投产使用,他们还开始研究如何将其推广到城市生活污水、畜禽污染物的处理当中。

不仅如此,该校还组织教师先后为地方水利部门培训相关技术人员近1200人,从民间监理员、污水处理工、海洋生物调查工,到海洋水文气象观测员,帮助地方基本建立了民间治水的技术队伍。

“产业经济发展离不开水环境的保护,学校将继续发挥环境类、水利工程类、涉海类等学科优势精准助力治水,为全省‘五水共治’提供智力支持。同时要发挥这些治水专家的服务作用,以团队的方式发动上千名师生到治水一线,深入乡镇、渔农村、社区街道、企业,使‘治水科技下基层’成为常态治水工作。”虞聪达强调,治水不仅是将科研方法应用到实际水污染治理当中,更是让每一位海大学子形成经济、环境、效益等综合考虑的思维方式,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践行“环保先行”的理念。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