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4月12日 星期

“儿童成长营”让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落地


“儿童成长营”

让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落地

□本报记者 林静远

“良渚还有三大宝:玉琮、玉璧和玉钺,代表地位与财权,霸气!”4月6日,海盐县向阳小学五年级5位学生站在全省“深度课改 课程育人改革”现场推广会的舞台上,向与会人员表演起了自编自创的“三句半”,展示他们在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儿童成长营”学习活动中探寻良渚文化的学习成果。

“儿童成长营”课程,以校外实践营地为载体,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巧妙融合,让学生们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提升核心素养。校长林会国介绍说:“‘儿童成长营’是学校‘教育生命化’视野下转换育人模式,开展全人浸润教育的特色课程之一,它引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更早地参与体验社会。”这一基于课程的研究——《“教育生命化”视野下的“儿童成长营”建设之研究》近日被立项为省级规划课题。

“向阳小学是全省深化课程改革的先行者,学校把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像串珍珠一样,串联起‘儿童成长营’课程。盘活社会资源,发挥本校教师特长,这是一个学校利用实践课程开发,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样本。”在现场推广会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评价说。

在向阳小学,翻开六年级的“儿童成长营”校本教材,记者看到,该年级的实践主题是“智能电力,绿色生活”,实践基地选在当地供电局,对应落实的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是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和公民意识,即通过了解智能电力应用,探究安全用电,学习节约用电小妙招,感受科技发展魅力,提升绿色生活理念。课程安排有3个环节,在“我的活动,我设计”,组织学生开展“聊一聊”“想一想”,制订实践活动内容及目标;在“我的计划,我行动”中,学习了解“智能电力我探秘”“趣味用电我实践”“节约宣传,我出力”等知识;在“我的成果,我来秀”中,则通过“理一理”“秀一秀”“评一评”来展示和交流主题实践活动的学习成果。

像这些具体、系统的综合实践课程,以前只是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出现,内容零零星星,大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该校教科室主任吴萍说,在深化课改的大背景下,学校尝试将这些碎片化的实践内容整合成课程,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引导他们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生活技能、公民意识、社会文化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2013年开发形成“儿童成长营”课程。可刚一开始,教师们仍感到迷茫,教材怎么开发?营地怎么选择?为授好这一课,学校成立了课程指导团队,教师们群策群力面向全校学生开发了6册“儿童成长营”校本教材,根据不同的年级,确定不同的内容。

在营地的选择上,他们也是基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而选择的。吴萍说,比如客运公交公司、公共自行车服务中心,能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海盐博物馆、张乐平纪念馆、张元济图书馆,能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这几年,学校还着眼当下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选择实践营地。如文溪坞、气象观测站、母亲河等,能让学生了解美丽乡村建设、雾霾治理、“五水共治”等热门话题。到目前为止,学校先后与当地绮园景区、水务集团、公交客运集团等12家单位牵手合作,成立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并聘请各学科教师、营地专业人员、家长、社区志愿者组成专业指导团队。

一个个“成长营”的背后,是多种形式的着眼于核心素养培育的主题实践教育活动。“优秀小营员”六年级学生崔博劲曾和同学们一起在气象观测站里,连续一个月记录天气情况,以验证“鸡要迟宿,就要下雨”等民间的气象谚语,收获满满。他们还利用百叶箱等专业观测气象的仪器,每天在校园中播报天气。和他们一样,对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和取得的成果,学生们还会以微日记、图画、调查报告等不同方式展示。教师们则依托校内拓展性课程网,上传微课视频、活动花絮,拓宽了他们的学研空间,教学相长。

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健敏说,向阳小学的“儿童成长营”是一种单元化、主题式、长周期的深度学习,区别于常规的课堂学习,以真实问题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学习中研究。它在学习中实现了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社会性学习或者说道德学习的高度融合,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好载体。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