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应在“幸福感”上下功夫
□王 彬 黄 佳
近日,金华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影工作室拍摄的公益片获“浙里人·这滴水”主题公益广告和微视频征集活动大奖。学校还应邀签署了作品授权书,授权浙江省文明办、省水利厅在公共场所以各种载体播放该公益片。从拍摄微电影到捧回大奖,再到自己创作的作品在各地播放,金华第一职校的学生在此过程中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当前,部分职校学生的个人幸福指数较低,缺乏幸福感。究其原因,一方面,职校学生多数曾经历中考的失败,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有自卑、焦虑、自信心不足、缺乏积极心态、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上得过且过等现象。另一方面,一些职业学校存在着严重的自我贬低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顺从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他们不重视自身发展,没有深入探索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育人,没能将职业教育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这样的懈怠只会加剧职业教育的乱象,对学生发展没有丝毫裨益。
有人会说,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职业学校的自我探索只会徒增悲凉。其实不然,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职业学校只有顺势而为,琢磨科学的育人方法,才是正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职校学生的“幸福感”找回来,激发他们学习和生活的信心,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金华第一职校校长张建林不仅自己给学生讲“幸福课”,还努力创设各种环境,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加学生的“幸福感”。学校推崇“让学生幸福地生活、幸福地学习”这一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多元化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创作,让学生先找到自己,再去摸索其在社会的价值,进而逐渐形成了“做有信义的幸福职业人” 的校园文化。学生们在这样一种春风化雨式的引导下,慢慢地找寻自己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学校于2014年成立了微电影工作室,初衷就是“以微电影的形式,潜移默化地传播学生的善行,教会他们如何去表达爱”。基于这样的初衷,“感恩”“爱心”“善意”成了微电影拍摄的主题词,如讲述公交车司机的辛苦日常、弘扬环保卫士的善举、创编金华传统德育小故事……微电影改变了教育的形式,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选择、创造不断地去探究这个世界。以此为平台,金华第一职校的学生不仅执着于微电影的创作,还有着奉献社会的实际追求,走出了一条服务社会、精技强能的微电影创作之路。他们把个体价值与社会需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幸福感”在实践中得到了提升。
可以说,这些学生已经成为职校生群体中的一股清流。“心”是看不见的,技能技术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素质比可视的技能更为重要。这正是这所职业学校践行的理念。从这样的理念里,或许能窥探职业教育帮学校找回“幸福感”的秘诀。职业学校或能以此为借鉴,探究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把职校学生拉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当然,这一切要求职业学校自身率先改变,真正回归学生本心,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学校。如此,职业教育的未来才大有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