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经纬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4月3日 星期

“唯论文”评价体系催生学术不端


“唯论文”评价体系催生学术不端

□徐 岚

最近,一篇《急于评职称拿学位 在读博士找中介代发论文被骗近6万》的新闻在网上刷屏。为了评职称、拿学位,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委托中介在学术期刊上代发论文,还收到了期刊发来的所谓的用稿通知书,结果过了约定期限,不但论文没有发表,连中介人员也联系不上。无奈之下,来自全国多地的40名受骗者只得向媒体求助。

有需求才有市场。找中介代发论文之所以会形成一条产业链,固然与部分高校教师、学生的学术态度,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有关,但也暴露出当前“唯论文”评价体系的弊端。现在不少高校教师,尤以人文社科类教师为甚,把大量的精力用于撰写论文,与期刊编辑建立关系。有些论文缺乏创新价值,作者只是将前人研究成果稍加改头换面,便炮制出大量重复的“垃圾论文”。一些博士生毕业以后进入高校任教,埋头勤写论文,几年就可以升任副教授,但在教学上投入甚少,同一份课件教了一届又一届。

不可否认,将职称评价标准量化为具体的指标,并非毫无科学价值,想想看,如果取消了这几项“硬杠杠”,极有可能滋生新型学术腐败,限制人才上升通道。但是这种评价体系如果僵化成“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项目、论文、专著等,教学工作量指标却不算在内”等规定,那么发表论文就成了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由此,一个可以预见的后果就是,为了快速挣够“SCI论文”工分,一些教师无心教学,甚至会出现剽窃、造假等不端行为。现如今,某些大学教师不把精力用于搞科研,而是用于与编辑搞好关系。甘“坐”冷板凳,苦心经营学术的方式反而不被待见。这对于一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忽略教师的教学能力,就如同评价一个医生,不看他的医术好不好,而是看他发表过多少论文,这是否有失偏颇呢?当发表论文与评称职等现实利益挂钩的时候,这一切就变了味。某些冷门学科受关注度低,论文很难发表,而这些学科对于国家发展来说又不可缺少,“一刀切”的评价体系可能会让部分原打算沉下心做研究的人才流失。杜绝论文“注水”,仅仅依靠教师、学生的学术道德还远远不够,需尽快出台论文造假的处罚标准,重罚之下才会形成秩序。另外,“唯论文”的评价体系也当改变。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能靠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复制者,而是要培育真正的创新灵魂。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