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 杨勤奋
整个教学从活动环节和策略的设计、支架的构建到与幼儿的互动,无不渗透着金环的儿童意识,在教学中尊重、理解儿童的学习特点,并支持儿童的发展。
第一,教学直观趣味,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教学活动中,教师将体验“视觉暂留”现象这一稍显枯燥的探究活动设计成试一试、玩一玩、变一变三个环节,让中班幼儿在充分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和体验科学现象,充满游戏意味。
第二,内容源于生活,链接幼儿的实际经验。活动中制作扇子的小图卡内容来源于幼儿熟悉的生活场景和用品,材料中有意识地体现了物品间的联接关系,如鸟和鸟笼、爸爸和眼镜、花和蝴蝶等,自然而然地链接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知识。
第三,制造问题情境,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活动中的认知冲突来自幼儿自己的操作活动,让幼儿在这样的认知冲突中去想一想、试一试、变一变,尝试解决问题,并获得新的发现。
第四,材料简单巧妙,蕴含幼儿的学习支架。有设计的、具有逻辑关系的操作材料为幼儿的探究发现提供了支架。同时,幼儿的三次操作层层递进,从第一次的开放探究,到第二次的摆弄发现,最后第三次带着目的去尝试解决问题,一次次的操作与梳理,支架的构建和逐渐撤除体现其中,推进幼儿的探究发现。另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体现了教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的关注和把握,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并尝试运用经验。
让幼儿在不断发现中感悟科学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