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学前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7年3月3日 星期
□本报记者 叶青云
小手探世界 教育归田园


坐着橙色的“长鼻子”校车去种植园,一下车,孩子们就被眼前一片片绿油油的青菜吸引了注意力,看着自己亲手种下去的小秧苗变粗变壮了,他们格外兴奋,还没等教师交代完采摘任务,就迫不及待地撸起袖子开工……这些天,气候温暖,阳光灿烂,而对江山市江滨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期待已久的田园课程又开课了。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江滨幼儿园的田园课程作为该园的校外实践课程之一,随着季节和农作物的生长期开设,春夏秋冬都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并在小、中、大班开展递进式教学设计,按难易程度进行划分。如大班孩子采摘不同生长期的黄秋葵进行解剖,中班孩子就分辨不同品种的萝卜;大班孩子在掰玉米时要分辨成熟与否,小班孩子摘空心菜时只要学会摘手掌长度;大班孩子饲养蚕宝宝,小班孩子就记录菜青虫的食谱。

“将自然作为课堂,让孩子在不断的亲身实践中,感受生物链和食物链,积累对自然生物的直接经验,懂得动植物与人类相互依存的关系。”谈起课程设置的初衷,副园长程玉明说。2013年,江滨幼儿园租用了城郊两亩田地,引进专职的科学教师开发系统的科学实践课程,此后出版了园本教材《小手探世界——田园教案集》。2016年,江滨幼儿园的校外课程“小手探世界”获得衢州市首届最美课程荣誉。

如今种植园里的品种还在不断丰富:在较湿的地块种上荸荠、莲藕等水中作物,在沟渠中分区块养殖鱼、泥鳅、菱角、浮萍等品种。在程玉明看来,种植与养殖双管齐下才能让孩子对生物多样性有更直观的认识,“从知到行,孩子需要更多体验才能内化”。

为避免学习的碎片化,江滨幼儿园将校外田园课程与校内课堂教学自然联结。“大白菜的花开了,它的花是十字形的,看看田里还有哪些十字形的花朵呢?”“大豆种在水里和土里有什么不同,我们来试一试比比看。”通过横向、纵向的各种比较,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孩子将实践中获得的感知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归纳,从而快乐、高效地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的童年经验,必将让孩子成为一个热爱学习、善于思考的人。而田园这一充满魅力的课堂,丰富的生命或非生命性的存在,冲击着孩子的感官,他们发现、记录、思考,探究欲望得到极大满足,科学精神也在茁壮萌芽。”程玉明说。

除了让孩子们亲身参与蔬菜的种植、养护、收获外,江滨幼儿园还会让孩子们把优质的蔬菜在菜市场设摊售卖,向路人推销,从而将生产环节自然过渡到流通环节,在真实的情境中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自田园课程成立至今,在教师和家长的支持下,孩子们多次将种植基地里采摘的新鲜蔬菜搬运至附近菜市场售卖,共筹得资金近千元。这些劳动所得,都被孩子们拿来做了公益活动。今年1月,在听闻该园礼贤分园里有几名孩子家境困难的消息后,江滨幼儿园的孩子们毫不犹豫地捐出攒下的卖菜钱,购置了若干书包和新文具,为那里的小伙伴们送去一份温暖的新年礼物。


上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