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职业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9月3日 星期

为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衢州4位中职教师周周蹲守小山村

□本报通讯员 尹婵萱 郑江林

江村村地处江山市上余镇塘岭山区,是江山市唯一一个畲族民族村,同时也是上余镇收入较低的集中村之一。几个月前,一支由衢州第二中等专业学校4位教师自发组成的乡村振兴服务队来到这里,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术,为村子的发展出谋划策。

近日,笔者跟随这支服务队来到了江村村。一下车,服务队队长张容就马不停蹄地去看村里的生姜田。生姜,是江村村的支柱产业。这里的多数村民都以种植生姜为业。张容指着不远处一片新开垦的生姜田告诉笔者:“这是我向村民建议的,新垦田的土质虽然不够肥,但是细菌含量很低,种植生姜病害更少。”

队员陈方则举着单反相机,在村里四处取景。“我已经拍了一些素材,正在整理,之后我会先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介绍江村,后期再配合农产品推广做更多宣传。”陈方说,每次来江村村,都有新发现。

这支特殊的服务队,成员都是衢州第二中专的教师。其中,张容、祝轶义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专家,陈方是学校美术教研组组长,周明江曾担任学校的管理职务。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了解到江村村的困境,萌生了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帮助村民的想法,从此便与江村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自从开始‘校村结对’,每周二,4位教师都会专门开1小时车来村里和村民交流。”江村村党支部书记王洪庆告诉笔者,“这段时间,他们走访了村里的每一户人家,看过了村里的每一片农田和地窖。”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村民实现增收。”祝轶义告诉笔者,经过前期调研,他们发现村里的常住村民年龄大多是五六十岁,以种植生姜为主业。但大多数村民种植生姜的方法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传统经验阶段,对已经较为成熟的现代种植技术知之甚少,生姜的病虫害很严重,每年产量非常不稳定。同时,由于缺乏销售途径,过于依赖“上门收货”,导致生姜被中间商压价严重。

经过一番努力,服务队成功说服五六户村民改用新技术来做对比试验。他们买来植物激素、微量元素肥料,手把手教村民使用方法。“我们还结合村民的传统经验,整理种植手册,把生姜种植的流程捋顺,包括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消毒、什么时候用什么肥料等。”周明江说,采用新技术种植生姜后,保守估计产量能翻两番,按照现在每公斤9~9.6元的收购价,仅仅生姜收入就能帮助村民每亩增收几万元。他们还计划等生姜收获后,利用衢州第二中专的直播间资源,帮助村民用直播带货、线上销售的方式来推销生姜。

不过,增加生姜产量、把生姜卖出好价钱,还只是这支服务队的第一个“小目标”,他们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服务队发现,除了生姜,江村村的西瓜、辣椒、豇豆、茄子等蔬果的品质也非常好。事实上,在生姜成为村里的支柱农产品之前,江村村的这些蔬果曾一度在江山小有名气,只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种植规模越来越小。“这里的米酒也是真的好喝,酿酒的米、酒曲都是村民自己做的,土蜂蜜也是完全不加糖的真正土蜂蜜。”陈方感叹道,可惜酒香也怕巷子深,外面的人很少了解。

另外,作为江山市唯一一个畲族民族村,村里的房屋建筑、风土人情也有别于江山的其他乡村,独具特色和韵味。

“我们想,不如把它们‘打个包’,做出一个高山蔬果的品牌,用‘高山蔬果’‘畬乡’来振兴村子的文旅产业。”陈方说,服务队正在策划“西瓜节”“辣椒节”之类的农产品节,吸引游客来到江村村,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纵千头万绪,然豪情万丈。一群中职教师的乡村振兴之路,才刚刚启程。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